张永军工作室-教师文章内容

张永军工作室

欢迎加入张永军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91574

张永军工作室

欢迎加入张永军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91574

首页>教师文章

工作室教师文章

教师文章

给 学 生 做“主 人”的 机 会

——浅谈语文课中的先学后教、相机诱导法

 

王凯云

 

摘要新课改以来,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贯穿了教育教学的始终。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人,就成了我们研究探索的课题。给学生创造做学习语文的主人的机会,可以从读中求解,先疑后惑、乐学好学三方面做起。

关键词学生主体;读中求解;先疑后惑;乐学好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2-0049-0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给学生做主人的机会。要践行这一理念,不仅要在思想上创新,还要在教法改变上多做探索。

一、重视朗读,给学生品味的机会——读中求解

随着近几年中考语文试题课外阅读语段的增加,许多语文教师将语文课上成了语段练习课,对于一些新增的课文往往忽视,只讲几篇经典篇目,而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语段练习上,甚至有的学校领导也希望设计题库,让不会教课的教师也能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优秀的教学成绩。殊不知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严重的背离了语文学习的初衷,只能将学生训练成语文应试的机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还原语文学习的本质,让学生在读书上下功夫。以读带学,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当下语文学习来说,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朗读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地朗读和有感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进而提高语言能力。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功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的道理是很明白的。

语文教学中提倡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尤其对于散文类的文章不反复读就不能体味其中的妙处。

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学生第一遍读的时候,也只能说出“小草不知不觉的长出来了,”“说明天气暖和了”“春天来了”这样简单的理解。可是当第二遍再要求带上感情读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小草像个调皮的孩子”“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尤其读“偷偷”的时候他自己也会带上那种调皮的表情,而“钻”一词又必须要重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凸显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词准确生动。这样即使不教,学生也品悟到了语言的妙处。从而实现了先学后教,甚至不教的效果。

同理,学生在学《四季交响曲》时仅仅是一遍朗读,学生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的语言,再读,冬的肃杀与严肃、春的无私与善良、夏的热烈与坦诚、秋的壮观与充实便会鱼贯而入充实学生的大脑,四季的多姿与作者对无私、善良、奉献、公正的人间正气的追求便会了然与心,语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朗读还适合那些比较短小浅显的文章,如《父亲的谜语》、《爸爸的花儿落了》、《我的母亲》、《合欢树》。通过一遍遍的朗读、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学生就会品悟文章的主题,实现语文的美育功能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只凭老师的讲解,不给学生自己体味的机会,学生也会知道这一篇文章写什么,表达什么,但是语文自身所赋有的特殊美也就会在老师的分析肢解与喋喋不休中变得索然无味,长此以往,失去的不仅仅是语文的美,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将失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乃至民族语言的缺失。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语文的朗读,一定要把它提高到教学的重要日程上来。

二、创设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先疑后惑

古人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路,学之端。”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

先学后教,就是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机会,促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古人也有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古人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以启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

以《为学》教学为例,本文放在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单元说明中提到了学生学习说理的方法,但现行的语文教材又淡化了文体,这对本文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采取了如下方法:学生读完第一遍时,都觉得这篇文章难读,像读绕口令,不等全部读完学生也就读迷糊了;接着就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读准读熟课文标题及课文内容,再让学生结合“为学”题目的的解释,明确本文是写给作者的子侄们看的,是长辈对晚辈进行的教导。这时同学们还是感觉本文的语言有些“绕”,作者怎么这样写?此时导出新的文体——议论文,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并适时讲解有关议论文的常识,学生就明白了本文的论点是“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同时也明白了第二段的内容是正反说理并用曾参的例子来加以证明,而两个和尚的故事更是为了让说明的道理更好懂,这样相机对学生进行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觉得本文好学易背了。这种建立在解疑基础上的相机诱导法,不仅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对相关的文体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以后的议论文体的学习中就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鉴于本文内容相对简单,可将学习重点放在对文章深刻内涵的研讨上。为了激发兴趣,我提前安排学生自己结组,分角色对文章进行表演准备。在课堂上学生表演热情很高,但问题很多,我要求他们针对各组的表演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表演的过程中,孔子的语言能不能用表演小品的诙谐语调读出来?”“孔子的神态该如何把握,是不是就像刚才同学表演时那样一直弯着腰,脸上始终笑嘻嘻的?”经过学生的思考,大家认为不应该用这样的语调读,因为后文孔子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表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求学或教学态度,加之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说话的语气语调应该是庄重的或和蔼的,不应该是嬉笑的,他的表情也应该是严肃的。此时,再探究本文的深刻内涵,学生就会明白,本文虽然是道家学派想用来讥笑孔子而编出来的故事,但却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懈努力探索自然的伟大精神,同时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学态度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三、善用资源,激发学生爱语文的可能——乐学好学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语文和生活密切相关。“生活的外延的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教师应该善用各种资源,如影视作品,网络信息、报刊杂志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教师在信息的把握和使用上有时还会落后于学生。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挖掘学生资源,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预习的过程中,给学生安排查找有关的作家作品,查找有关的影视资料、图片、小故事等作业,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和学生还可以将自己读到的好文章进行赏析,推荐给同学,并说明推荐的理由。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参与阅读,体验阅读的快乐,实现“佳文共赏”,真正把语文学习当做一种乐趣。

总之,学生主动地、广泛地、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是学习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条件。“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地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本体也发,灵活教法,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会受以更多学生的欢迎,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版权所有©河北师范大学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469号

邮编:050091

冀ICP备18011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