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娜工作室-成果展示详细内容

张利娜工作室

欢迎加入张利娜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06692

张利娜工作室

欢迎加入张利娜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06692

首页>成果展示

工作室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祝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邢台二中  李燕  2020.3.9

学习内容:

  • 分析嫌疑人(社会环境中“人”的因素)。

  • 分析社会环境(鲁镇的文化风俗)和自然环境(雪景)。

  • 剖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和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设计:

互动思考一: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

嫌疑人一——鲁四老爷

嫌疑人二——柳妈

嫌疑人三——四婶

嫌疑人四——卫老婆子

嫌疑人五——祥林嫂的婆婆

嫌疑人六——“我”

嫌疑人七——庙祝、大伯

嫌疑人八——鲁镇的男男女女

逐一分析排查:

1、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迂腐守旧、顽固冷血,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程朱理学,自觉维护封建礼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以及书房的环境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对祥林嫂的迫害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他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

2、柳妈

柳妈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由于她受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教条。最终给祥林嫂造成巨大的精神重压,将她推向更恐怖的绝望深渊。

3、四婶

四婶可能有一点同情心,但再次雇佣祥林嫂,绝对是因为她曾经很能干。当祥林嫂不那么能干了,她心里便生出许多嫌弃和厌恶。

而鲁四老爷的想法很快化作了她的行动,“三次断喝”背后,暴露了笃信礼教的富人的虚伪冷酷。

4、卫老婆子

卫老婆子以介绍人打工为职业,从中谋利。在鲁镇,她奔走于大户人家和穷困潦倒的人之间,凭借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活得如鱼得水。即使对鲁四老爷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她也敢于欺骗使坏,与人合伙将祥林嫂劫走。她认为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是“交了好运”。

   那么,卫老婆子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吗?我认为,卫老婆子是一位利欲熏心、虚伪狡猾、毫无同情心和人情味的卑劣的实用主义者。

5、婆婆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

6、“我”

我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先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来又否定,作了含糊的回答,表现了“我”善良的一面;之后“我”决意离开鲁镇,生怕祥林嫂会发生不幸,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为力。

互动思考二: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特征和作用。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着较为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我”还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7、鲁镇人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同情,他们关注祥林嫂的悲剧只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无情的加以嘲笑和唾弃,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看客”心态。

    他们是愚昧、麻木、缺少同情心的人,他们对祥林嫂的冷漠、嘲弄、鄙弃和厌恶,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一步一步逼上了死路。

小结:鲁镇环境中“人”的特点。

鲁四老爷、柳妈、四婶、祥林嫂的婆婆、卫老婆子、鲁镇人以及“我”,在物质上、精神上、灵魂上都影响了祥林嫂,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驱使,致使祥林嫂成为愚昧麻木的旧社会的牺牲品。

社会环境之鲁镇习俗

关于鲁镇的祝福: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三个如此”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风俗依旧,封建思想依旧,阶级关系依旧,人们的愚昧麻木依旧。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与贬抑。

互动思考三:小说以“祝福”为题,为什么?

①故事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②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帮佣时,被重用和被抛弃都和准备“祝福”的福礼有关,突出了人物境遇变化的原因。③祥林嫂悲惨死去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对比鲜明中,深化了小说的批判主题。

互动思考4:多次写到雪景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处: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第二处: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第三处: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总结:第一次:为祥林嫂的死去渲染了阴沉肃杀的气氛。

第二次:烘托了“我”内心无可奈何而又无法言说的沉重和悲愤。

第三次:借助了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的肆虐,增添悲剧色彩,引人深思。

1)中心办公室主要负责: -->

版权所有©河北师范大学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469号

邮编:050091

冀ICP备18011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