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改强工作室-教师文章内容

张改强工作室

欢迎加入张改强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38419

张改强工作室

欢迎加入张改强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38419

首页>教师文章

工作室教师文章

教师文章

石家庄实验中学2017级高考一轮复习资料之三年高考试题汇编

二、近代中国反侵民主

考点一: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01. (2017年天津卷5) 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题干“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近代中国发展海军知识被动的接受和本能的反映,民意认识到发展海军是世界的潮流,排除ABD;发展海军知识一种被动和短视的现象;故本题选D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人民的反抗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近代中国海军的发展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02. (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 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答案】C

 

【考点定位】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抗争••清政府外交近代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清政府外交称呼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认识,意在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晚清近代化是海南卷高考的高频考点,考生一定要掌握。晚清近代化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理性化和科学化,晚清经济、军事、教育、外交近代化的标志是洋务运动。

3.(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A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列强侵华•《马关条约》

【名师点睛】会区分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区别,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 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如图所示:

 

3.(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C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甲午中日战争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近代化改革,其改革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洋务企业和军事国防上,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北洋海军在内的三支海军,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对于日本来讲是占据上风的,所以某些西方人士对中国的获胜抱积极态度。但洋务派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改革,内里还是封建专制制度。所以表面强大,是实际还是不堪一击。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变革,这就决定了洋务运动最终必然失败。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决定事物发展的本质条件,从而对历史问题进行正确分析。

4.(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19)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就是理解光绪帝所说的这句话•“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中国近代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从此台湾脱离祖国的怀抱,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马关条约》

【名师点睛】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到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16世纪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郑成功带领中国军民收复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5.(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20)右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答案】C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时务报》与《天演论》

【名师点睛】中国在近代真正产生民族危机感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之后,这之前的中国人没有意识到中国同西方的差距,但是当被自己的邻国日本打败之后受到了深深的刺激。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想和运动,最有名的就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的一次伟大尝试,其中不仅包括梁启超、康有为这样的政治家,还有像严复这样的科学思想家。

6.(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33)“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

【答案】A项3分,B、C项1分,D项0分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清末新政•新政的举措

【名师点睛】我们往往对慈禧太后的印象都是冥顽不化,因循守旧。其实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支持中国进行改革的,但这种改革是有一定限制的。清朝末年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往往称之为清末新政。新政中涉及到了预备立宪,建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制度等等。但这都是一种被迫的改变,而且为时已晚,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7.(2015•山东文综•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考点】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但并不能表现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交流强调的并不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而是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5•安徽文综•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

   【解析】拿破仑三世在1852年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直到1870年,与《南京条约》无关,另外传教方面的特权最早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得,故A项错误;按材料所述,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自由传教和公使驻扎北京的特权是从1858年的《天津条约》获得的,而“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说明“条约”是在公使已经驻扎到了北京之后签订的,结合拿破仑三世的在位时间,故B项正确;《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规定的条款中没有涉及材料相关内容,而且与拿破仑三世在位时间相去甚远,故C、D项错误。

【答案】B

9.(2015•四川文综•5)图1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考点】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第一鸦片战争战败后,中英签署了《南京条约》,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英国,故A项错误;中国西南门户被迫开放是中法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法国,故B项错误;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日本,故C项错误;结合图片有美、英、日、法的国旗,明显显示的侵略国家包括英、法、美、日等国,可知这次“战事”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

【答案】D

10.(2017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的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的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由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

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反抗与探索

【名师点睛】本题是本试卷考查知识最多的题目,它几乎涵盖到了整部中国近代史,考查的能力水平高。解决本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内容,归纳出中心观点,然后再依据这个观点进行阐述。其次要选准论据,这个论据要准确而典型,影响大。材料短短的几句文字高度概括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旷古未有的变局”的原因及影响,学生围绕着这个观点进行整合答案即可。

1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2)(12分)

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3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道路: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      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

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2)略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民主革命的道路•探索

【名师点睛】历史小论文正文结构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 

1.论点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相当于文章的主题和小标题,要明确、简练、不能含糊费解。 

2. 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题目所给材料,相关历史事实或自己的拓展性思考来说明论点; 

3. 论证是用理论(文明史理论)做指导,选取典型的事例或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来阐述和证明论点。

4.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

12.(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38)租界见闻(11分)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界之内,三国(指英、美、法)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法租界则有法国人建立的公董局。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上海警队(巡捕房)的组织相当完善,警力充足。警官包括欧洲人、印度人和清国人。欧洲人穿着规范的伦敦制服,印度人的警服介于伦敦和印度服装之间,而清国人的警服几乎与他们的传统服装没有区别。

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 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

问题:

(1)根据材料,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有哪些印象? (3分)

(2)你如何看待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8分)

【答案】(1)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

•租界内行政管理自成一体;租界警队组织完善;拥有比较完善的公共管理设施。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

其他答案。

(2)水平l:能根据文本作者的立场、视角等对文本进行评价

•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有其符合事实的一面。在西方人的管理下,租界内出现了近代城市供水网络、公共照明系统以及公共道路系统,治安保障机制比较完备,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作者外国人的身份,他对租界的市政管理大加赞美,却忽视了以工部局为代表的“独立的行政权力”,是脱离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律管辖的殖民政权,对 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侵害。租界内的公共管理系统虽然完善,但主要是为了保障外国人生活的安全与与舒适。这些都表明租界乃“国中之国”的事实。

水平2:仅能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水平3:没有结合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其他答案。

  

【考点定位】上海历史的变迁•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名师点睛】租借和租借地是有区别的。租界是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通商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贸易的一定区域,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侵略的据点。“租借地”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将其划定的地区强行“租借”。租期25年至99年不等。近代中国第一块“租借地”出现在胶州湾〔今青岛〕。“租界”和租借地直接由帝国主义各国管理,是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地区性殖民地。

13.(2016年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图9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 密,表述清楚。(3分)

示例:集中于沿 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甲午中日战争•通商口岸

【名师点睛】本题是本套试卷中的最大亮点,类似于2013年高考新课标1卷41题。以自开商埠为切入点,深入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典型的体现出新课标高考改革的理念。本题的命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近代化史观为指导,以教材知识为依托,较好的考查了考生的综合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本题启示:41题每年都会变,所以复习备考时,不要刻意追求押题,对广大师生来说首先要有新课程的理念;其次要尽量的多做开放性试题,既可培养考生应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各种题型的基本的解题技巧及格式。

14.(2015•浙江文综•38)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7分)

【考点】(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鸦片战争

【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一中“编订完全之法律,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的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时间,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之后来判断作答;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以及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来回答。

【答案】(1)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2分)

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2分)

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3分)

15.(2015•福建文综•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10分)

【考点】(4)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4)注意题干要求“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从日本方面,根据材料四“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作答;从中国方面,应该吸取教训,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等等,只要言之有理。

【答案】(4)日本:甲午战争及三十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6分)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4分)

16.(2015•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6分)

【考点】(2)八国联军侵华;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2)第一小问地位,由材料二中“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处于屈辱的服从地位;第二小问原因,主要从这个时期的世界背景来看,即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其影响的角度来考虑。

【答案】(2)地位:屈辱的服从地位。(2分)

原因:19 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木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17.(2015•江苏单科•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分)

【考点】(1)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之战

(2)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据材料一“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无何北台陷……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得出海陆交织(局处海嵎);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北洋舰队避战不出,据材料一中“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军士露刃挟汝昌”得出将士贪生怕死,据材料一中“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得出洋员鼓动投降,据材料一中“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得出主帅指挥不力。

(2)据材料二中“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得出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据材料二“中国复乖于应付”、“中国乃不国矣”得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据材料二“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得出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结合所学概括回答。

(3)围绕“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结合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2分)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4分)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分)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4分)


考点二: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01.(2017年江苏单科卷历史9)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答案】B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八路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太原失守以前,八路军主要是以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太原失守以后,八路军各师主力分别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实现了在山西的战略展开;1938年4月以后,八路军实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

02.(2017年北京卷17)17、有同学以14年抗战为题材,制作了“抗战史事示意图”(图7),其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宝岛回归”②“家园沦陷”③“血战台儿庄”④“全民族抵抗的枪声”⑤“中共七大召开”

A. ①②③④⑤    B. ④③⑤①②   C. ②③④⑤①  D. ②④③⑤①

【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03. (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0)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陕甘宁边区的文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和理解。2016年全国Ⅰ卷30小题同样考察了抗日战争,可见抗日战争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是一个热点问题,可以说每年必考。但是相对2016年全国Ⅰ卷30小题,本题的难度有所下降,明确突出了全民族抗战这一特征。这就说明学生在备考中要关注热点,保持对相应热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04.(2017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说明通过抗日战争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故答案为D项。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未能彻底解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不存在革命工作中心转移的条件,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力量的壮大,排除C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影响

【名师点睛】抗日战争带来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还表现在抗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力量的巨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控制的区域以及拥护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队伍的扩大。整个抗战过程,就是国共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过程。抗战结束时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更加明显。材料反映的就是这种逐渐加强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5.(2017年天津卷8)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  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  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中共的抗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学生可以运用排除法进行,因此在备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学习和解题方法。

6.(2016年新课标Ⅰ卷文综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抗日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认识和理解。本题涉及到了国共关系,契合了当前海峡两岸、祖国统一的时政热点。在国民大革命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当前形势下,为早日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呼吁国共实现第三次合作的呼声不绝于耳。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中要时刻关注时政热点,保持对相应热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7.(201年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图4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读图理解能力。本题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热点,以民族火柴工业为切入点,正体现了新课标以多种载体考查考生能力的命题思路。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1932年”和主旨“抗敌”等信息,再联系教材内容,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这启示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加强对历史基本史实的掌握,特别是加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给出“时间”类试题的解法,必须要从这些时间中联系到相关历史事件。这类试题在高考选择题中比重很大,最能考出考生的历史学科基本功。

8.(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0)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台

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减租减息运动,其目的是为了团结各阶层人民抗日,不是为了打击封建地主经济,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排除A项和C项;王明“左倾”错误被纠正是在整风运动上,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中共土地政策

【名师点睛】本题以1942年中共中央的某项规定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施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团结了各阶层共同抗战。“抗日战争”作为长效热点和教材主干知识,一直是全国和各地方高考试卷的高频考点,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不得不重视。

9.(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35)右侧漫画表达的主旨应是(   )

A.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

B.英美等国态度暖昧,按兵不动

C.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

D.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答案】C项3分,A、B项1分,D项0分






 

【考点定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名师点睛】中国抗战胜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大片土地沦失,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之际,1936年经过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0.(2015•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

表2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722

287

614

96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11.(2015•江苏单科•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考点】抗日战争——七七事变、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故D项正确。

【答案】D

12.(2015•重庆文综•7)“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表达这一宣言促进了(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考点】抗日战争——中共联蒋抗日

  【解析】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1927年,不是材料强调的抗日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可看出日本帝国主义扩大局部侵华战争,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共倡导全民族抗战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境内的一切抗日力量结成统一战线抗击侵略者,与联合政府的政治诉求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开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与材料反映的是1935年中共发表的《八一宣言》,故D项错误。

【答案】B

13.(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

   【解析】国民政府布置的防御工事主要侧重于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与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不符合,故A项错误;1933—1937年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上升,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实质上反映出,其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B项正确;国民政府“围剿”红军的区域集中在南方,与豫北、晋北、绥东等城市无关,故C项错误;沪杭是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加强此地的防御工事,与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14.(2015•北京文综•18)表1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表1

目录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三十

三十二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重庆谈判)

   【解析】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应该远在“二十”之上,故A项错误;长征发生在1934—1936年,应该在“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之前,故B项错误;上井冈山时间大约是1928—1934年,在长征之前,故C项错误;重庆谈判发生于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提出后,在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前,故D项正确。

【答案】D

15.(2015•安徽文综•16)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考点】辛亥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则是1941年,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辛亥革命以求民主求民族独立为目标,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故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发生于1924年到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土地革命发生于1927年到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目标,故D项错误。

【答案】A

16.(2015•天津文综•7)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考点】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美合作抗日

  【解析】由图片“GO YEARS OF ‘LEADING THE WAY’”“WORLD WAY”内容可知该图片内容涉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至1945年),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1946至1949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此题与美国发动侵略战争无关,故B项错误;从美国特种兵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可知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故C项正确;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国和缅甸,但是没有体现美国,故D项错误。

【答案】C

17.(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鲁、豫等地相继被日军占领,“国统区”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故可知其发行“联银券”、“军用票”是为获得中国的物资维持战争,故B项正确;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流通的货币,没有体现对物资的管理,故D项错误。

【答案】B

18.(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

    ——据《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

版权所有©河北师范大学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469号

邮编:050091

冀ICP备18011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