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贺书工作室-教师文章内容

田贺书工作室

欢迎加入田贺书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09587

田贺书工作室

欢迎加入田贺书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09587

首页>教师文章

工作室教师文章

教师文章

14.什么是“随文学习”,为什么要“随文学习”?

一提到汉语知识,我就会回忆起刚上初中时语文课上的痛苦经历,那时的课本汉语知识集中在每一个单元后面,初一第一单元的语法知识好像就是讲造字法和词语的构成方式,造字法还好,有意思,但是一讲到词语的构成方式,什么偏正式、并列式、陈述式,还有奇怪的连绵式,老师举出大量词语的例子,出了大量的判断题,把我本来就不灵光的脑瓜绕得彻底蒙圈了。

我当了老师后,对枯燥的语法知识教学深恶痛绝,于是,开始想方设法用灵活的形式教语法,比如讲短语类型,设计“做动作、说短语、判断类型”的活动,把一群本来就活泼的初中生忽悠得乐不可支。一节课下来就短语类型基本上认识清楚了,再做些判断题来巩固一下。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这种教学方式沾沾自喜。

现在发现,在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以前许多让自己骄傲的方面反而会成为自己的惭愧。对我的语法教学,就是如此。

唉,说多了都是泪!掉了满地,看完课标扫一扫。

读: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语、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

解:

以上表述都是针对语文常识的,这里所说的语文常识,主要指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方法,作家作品知识,文学常识,主要的文学样式等。

可以看到,这一目标对各方面语文常识的要求,都与课文阅读相关联,或要求帮助理解课文的语文难点,或要求体会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或要求只限于课文所涉及的范围。总体来说,就是突出“随文学习”“学以致用”的原则。

其次,这两条目标是对语文常识学习的全面表达,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到第四学段完成语文学习任务时,可以对过去所接触的各种语文常识作一个梳理、归纳,在大量阅读的前提下,不排斥让学生对知识运用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有初步的理性认识,既巩固已有学习成果,又可在今后举一反三地运用。

思:

“随文学习”对学习语文常识的方式做了规定,也就是说不能把这些语文常识脱离了对课文的学习,单拿出来进行系统性的教学。从部编本教材的编排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语法等常识以“补白”的形式出现在课文之后,努力联系课文和教学实际,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可见,语文知识的掌握不能与阅读脱节。

“学以致用”规定了学习语文常识的目的,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掌握一些知识概念和定义。

为什么要“随文学习”呢?拿老师最容易脱离阅读进行教学的词性、短语类型来说,短语由词语构成,而词语的性质、意义是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去理解的,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脱离文章去教势必会造成学生认识的模糊。这是不符合语文本身的规律的。另外,做事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会决定做事的方式。学习基本的词语、语法知识,是为了“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而不是为了掌握这些知识。其实,所有的学科都是如此,知识永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是死的,实际问题是活的。比较一下以前我上学时和现在的语文试题就可以看出来。以前的语文试题有辨析短语类型之类的题,现在这种题在各种试题中销声匿迹,为什么呢?是不考了吗?不是。在对病句的考查中其实就涉及到了短语、单句复句的一些知识,为什么这样考呢?还是那四个字:“学以致用”。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随文学习”呢?举个例子说说。

鲁迅的《风筝》中有这样一句:“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通过这个语言本体想像到的画面是什么呢?许多老师想到的背景是天空、风筝,远景是秃树枝。是不是这样呢?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被人们忽视了,使得我们想像的内容和真正要呈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丫叉”,在这个句子中形容词用作动词,“于晴朗的天空中”这是宾语,“晴朗”的“天空”证明看到的是整个的天空,“我”站在什么地方?是站在树下,还是别的地方?显然,“我”是站在树下,透过布满整个画面的树的丫叉,才看到天空、看到风筝。

这就是运用语法知识来解决阅读中的难点。一个“丫叉”的用法突破了,整个句子的结构搞明白了,作者所写下的画面就被我们成功地还原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好了,先说到这里吧,我去扫扫掉了一地的悔恨的泪。


版权所有©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469号

邮编:050091

冀ICP备18011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