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笔记之二
田贺书
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
在这方面,我们做得是不够的。以至于有人说:“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不幸的是,我们不是走得太远之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而是出发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而出发就出发了。这样的出发是多么盲目啊。
比如,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教阅读,就开始教阅读了。也许有人说,教阅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可是我看到的实际情况是,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在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这样的阅读教学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呀?
究其原因就是对为什么要学习语文缺乏思考。因为不知道学习语文的目的,不知道学习语文的追求是什么,所以,就在那里做一些与语文学习有关的事。是在学习语文吗?当然是的。但是,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学生已经会了。
难怪徐江评说语文教学现状:教的是错的;教的是对的却是没有用的;教的是对的是有用的,但是是学生自学能够学会的;教的是对的是有用的,也是学生自学不能学会的,教师也不会。上面提到的朗读教学不就是徐江批评的第三种吗?须知朗读教学是小学和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两个单元教学结束以后,不应该再教,除非是学生没有学好(教师没有较好),需要补课。在之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利用朗读教学的成果,将其开发为学生继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起点和凭借,针对新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教学。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呢?这个问题,读者诸君如果没有思考过,请仔细地思考一下。如果已经思考过了,请把思考的结果和后面所说的对照一下,看从中间能不能得到些补充或修正。
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御,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的缺陷;吃亏的不只是个人,同时也影响到社会。因此,中学阶段必须继续着小学阶段,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学习国文。
这里,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语言文字运用有会与不会的差别,有粗疏与精粹的差别。学生只有日日学,才能日日进,才能日日新,才能进步成长。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每日更新,以使学生有可学的。
叶圣陶说:“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的缺陷;吃亏的不只是个人,同时也影响到社会。”叶圣陶是将学语文和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一样看待的。他一直批评传统的和当时的语文教学,将应付考试当做唯一的目的。
我给《语文周报(中考版)》题字是:学语文,添智慧,增才干。
学语文,显性的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潜在的是提高思维能力,获得人生智慧。后者是冰山隐在水里的部分。语言既是思维的成果,也是思维的工具。在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思维的过程中,提高的显然不只是思维能力,一定还有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所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一定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呢?
“思维开始于困惑的、困难的或混乱的情境……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反省思维要回答的问题。”
“持久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集中在严格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维的种种条件上。”
“教育的未来应该把焦点放在有意义的学习上,放在让学生学会怎样推理、决策和解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复杂问题上……换句话说,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问题解决。”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阅读教学中引发学生思考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文本事件”,基于文本语言理解“文本事件”,为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解决的策略:分析其成因、预测其走向、发现其变量……这些都要以文本为依据,也就是从文本的语言中寻找证据。而且,这样的教学,必将引领文本理解走向深入。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的,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是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记住的。
读写必须结合。阅读教学绝不能以理解文本内容为目的,不能单纯以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应为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打好基础。
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这就是“积材”呀!
“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看,叶圣陶是从生活工作的角度理解语文教学的价值的。
“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我们现在关注前者,忽略后者。
习惯怎么养成?训练,大量的训练。(21天养成习惯)通过训练,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再通过训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习惯就养成了。
“训练”,有训有练,先训后练。训,包括讲解、示范。“实例是判断力的学步车。”“能力不能被教导,只能被练习。”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与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与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如果不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只是茫然地今天读一篇朱自清的《背影》,明天读一篇《史记》的《信陵君列传》,那是得不到什么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的,国文课也就白上了。这里有一点必须注意。国文教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于做细琢细磨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用研读国文教本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
教材(其实应该说课文)不是教学的“内容”,而是“凭借”。比如,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要求是:
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如何落实“学习默读”这个教学要求?通过《阿长与〈山海经〉》等“凭借”,养成默读的习惯,这是教学目标。“学习默读”,也就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限时阅读(默读),读完后复述,期间教师巡视指导,就是具体的教学策略。为了保证训练的效果,尽可能不读出声。
当然,这样的训练不能仅仅进行一次,应该在每次需要阅读的时候都有意识的训练。也不可能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养成默读习惯,所以,七年级上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教默读。
有一定长度的文章才适合训练默读。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虽然抗战时期,书不容易买到,买得到的价钱也贵;但是只要你存心要读,究竟还不至于无书可读。学校图书室中不是多少有一些书吗?图书馆固然不是各地都有,可是民众教育馆不是普遍设立了吗?藏书的人(所藏当然有多有少)不是随处都可以遇见吗?各就自己所好,各就各科学习上的需要,各就解决某项问题的需要,从这些处所借书来读,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现在的学生除了在课上读一读课文之外,课下基本上不读课文,更不读课外书。这是不行的。不仅要读,而且要多读才行。
正因为如此,部编本教科书才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体系,才有了“1+X”拓展阅读。
课业负担重,时间紧,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关键是学生没有体会到读书的趣味,没有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更没有认识到阅读是一种生活状态。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就应该让学生“连滚带爬”的读,没有要求,不为做题,这种“无用”的阅读。教师要用自己阅读的趣味、阅读的快乐、阅读的收获感染学生。教师成为学生的阅读榜样。
不是因为没有书可读。叶圣陶指出了无书可读的解决办法。
读,就是练习阅读;多读,就是多多练习阅读。如此,则实现了训练。
写作也是如此。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练,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学校里的定期作文,因为须估计教师批改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把次数规定得太多。每星期作文一次算是最多了;就学生历练方面说,还嫌不够。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产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