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贺书工作室-教师文章内容

田贺书工作室

欢迎加入田贺书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57559

田贺书工作室

欢迎加入田贺书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57559

首页>教师文章

工作室教师文章

教师文章

带你读《朝花夕拾》之二

 

聊聊那些在作者心中“大反转”的人物形象

——跟鲁迅先生学“认识”人

杨慧莹

上次咱们聊了《朝花夕拾》中的人,这些人身份各异,有保姆、老师、医生、朋友、邻居,还有一个特殊的——无常。有些人可能我们终其一生也不会遇到,但是,我们可以和他们在书中相遇,想想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呢!书中的世界是另一个现实,翻开书,沉浸其中,我们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也是一种“穿越”呢!

今天,我们继续和你聊聊《朝花夕拾》中的那些人。现在你对他们有了初步的了解,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的形象在作者心里有“超级大反转”呢?这种“反转”,有时是“正反转”,原本是一种特别讨厌的人,后来发现,咦?这人不仅不讨厌,反而挺可爱!有时是“负反转”,一个本来很“光辉”的形象彻底颠覆,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人设崩塌”。

“正反转”

还记得阿长吧?

我们第一次“见到”她,是在《狗··鼠》的故事里,阿长告诉童年鲁迅,他那心爱的隐鼠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后来真相大白,居然是阿长一脚踏死的。想想那只可爱的小隐鼠被踏死后的惨状,怎么不让人心疼呢?再想想那“罪魁祸首”,做了错事还掩盖“罪行”,真是可恶。

《阿长与<山海经>》里,阿长一出场就是不“讨喜”的角色。想一想,她有哪些不“讨喜”之处?

假如我是孩子,首先她那长相我就不喜欢,在学校里,是不是年轻漂亮的老师常常吸引你们的眼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黄胖而矮”“颈子上还有灸疮疤”,想来这样子就“影响市容”。

还有,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孩子的状,晚上睡觉喜欢“霸占”地方,喜欢各种让孩子不耐烦的规矩,喜欢讲各种烦琐的道理……

她的种种“喜欢”,都是孩子的“不喜欢”。

尽管她所讲的站在城墙上能抵御大炮的事,让幼稚的“我”产生了敬意,但知道她“谋害”了隐鼠后,对她的怨恨早就把那点敬意冲走了。

阿长在童年鲁迅心中形象的180度大反转是在她买来了《山海经》之后,文中写“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是的,其实童年鲁迅身边有许多人都是比阿长更可能买到《山海经》的,他的父母、那位称他们为“小友”远房叔祖都比阿长有文化、都比阿长有机会,最没有可能做这件事的就是阿长。

为什么呢?你看,文中写到阿长跟《山海经》叫什么呢?“三哼经”,她根本就不识字,不明白这本书到底是讲什么的。再看她前面的种种行为,明显是一个行为粗俗、没有文化的形象。”她让小鲁迅吃福橘时,是很迫切的,讲长毛的故事时,是很严肃的,这种“迫切”“严肃”是她的真实表现,而不是我们现在有时用来逗小孩子的行为,可见这些对于她来说都是深信不疑的。你们会相信这些吗?当然不会。什么样的人会相信呢?当然是没有知识文化的。

这样的粗俗、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阿长,看到了我的念念不忘,主动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可见我压根儿没想过她会给我买来《山海经》。

我们来读一下阿长买来《山海经》后的情节: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一……就”表示“见面”和“递书”这两个行为是紧紧相连的,见面后买就把这包书递给我,为什么呢?当然是她知道迅哥儿对这书的渴望之切,她希望早点满足他的心愿。她的“哥儿”高兴了,她就高兴了。

我们来想像一下阿长买《山海经》的场景。

(阿长看一家店里有书,走入店中。柜台旁的店员上上下下打量了阿长一遍,然后不声不响警惕地盯着她的身影。阿长茫然地扫视店里的书,看到店员,拉住对方的衣襟。)

阿长:我……我想给我家哥儿买书。

店员(挣脱开阿长的手,愠怒):你先放手,买什么书,你说就行了呗?

阿长:我家哥儿可喜欢那本书了,老念叨,说上面有很多图,有什么长着人脑袋的怪兽,长着九个脑袋的蛇,那里头的鸟儿长着三只脚,人还长翅膀……

店员(打断阿长的话):我们这儿有图的书多着呢,我哪儿知道你找的哪本?你就说书叫什么名儿就行了!

阿长:哦哦,这个我记得,我怕忘了,自个儿洗衣裳、做饭时总念叨呢……

店员:到底叫什么?

阿长:叫“三哼经”。

店员(烦躁地挥一挥手,推阿长):什么“三哼经”“四哼经”的,我们这儿没有,赶紧走吧!

阿长(被推出书店,嘴里念叨):什么破书店,连我家哥儿喜欢的书都没有,我再找去,我就不信买不着这个“三哼经”。

这是我们想像的情景,阿长在买书时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推测目不识丁的阿长,记着一个完全不对劲儿的书名去买这本书,过程可能是比较艰难的。

我们现在有句话叫“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迅哥儿的“念念不忘”为什么会有“回响”?文中写“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伟大的神力”是什么呢?我想你一定懂的。

成年的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阿长在她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他对她怀着怎样的感情呢?从文中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可以读出来。请你自己去思考吧!

“人设崩塌”

说说童年鲁迅的一位“好”邻居,为啥“好”加引号呢?这个“好”是不是真的“好”,咱们得好好读一读。《朝花夕拾》是回忆性散文集,鲁迅先生在写这些文章时,有时在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有时又用大人的眼睛看世界。看人也是一样。虽然文中并没有直接写鲁迅先生成年后对她的评价,我们可以尝试透过文字用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眼睛”来看看衍太太其人。

小孩儿们是怎么看待她的呢?

以小孩儿们的眼光来看,她没有那么多规矩,大冷天儿孩子们爱吃冰,吃!看谁吃得多!孩子们打旋儿,打!看谁旋得多!想闹着玩!闹!无论闹出什么乱子,决不会告诉各人的父母。——这些都是小孩子儿所喜欢的。

但是她却让孩子看少儿不宜的书,并以此为乐。还有孩子们比赛打旋子时(打旋儿,就是伸开双臂,旋转身体,杨老师小时候也常玩,转上二十转儿就会有一种天旋地转的感觉。)衍太太看孩子们玩,从旁计数,阿祥摔倒了,阿祥的婶母恰巧走过来,她本来是兴高采烈地计数的,马上就变脸了,说:“你看,不是跌了吗?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明显是为了推卸责任。

文中却写到:“虽然如此,孩子们总还喜欢到她那儿去。”这句里的“总”就是“经常”,说明在孩子们心目中这些就是“天空飘过五个字,那都不算事”,她的好还是占了上风。

下面我们再改变一下视角,从成年人的视角来看这些事。同学们虽然还未成年,但是我想大家已经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我们试着理性地来分析一下她的行为。

冬天吃冰和长时间的打旋子都是对孩子身体不利的,看少儿不宜的书当然是对孩子成长不利的,但是在孩子们做这些事时,衍太太一直是笑着的。我们来看孩子们打旋子时她的语言:“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这个建议不要试,旋上八十多个,估计你得在地上趴十分钟才缓过劲儿来。)这很明显,衍太太是以此为乐的。她撺掇小鲁迅看黄色书刊时,鲁迅还很小,不怀好意的大笑连孩子都能感觉到“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这样一句话:“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现在我们想想,这个“好”并不是真的“好”,她不是真正地尊重和喜爱孩子,而是把孩子作为她取乐的工具。她的“不管”不是出于对孩子调皮天性的爱护,而是出于“看客”的心理。

什么是“看客”呢?

看客指观众、读者、旁观者,最先出自鲁迅的《呐喊》自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大家想一想,《藤野先生》一文中是不是也写到了“看客”?

那些看日本人杀中国人却酒醉似的喝彩的,都是看客。

等到鲁迅先生的父亲故去之后,鲁迅先生已经不是不谙世事的小孩儿了,从《父亲的病》一文中我们看到他为父亲请医生、寻药引可以推测出。衍太太居然极力叫唆他去偷母亲的东西。

文中写到:“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你看,“听去异样,不到她那里去”说明鲁迅明白这样做是不行的,但是“有时又真想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这个“真”表现了愿望的强烈,可见衍太太的话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来说有多大的负作用。

还有更可恶的呢,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了“我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的流言,她明知我没有做这件事,这真是造谣生事,中伤他人,恶毒至极。对于年青人来说,这是很大的伤害。文中写:“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不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吗?从本质上来说,人都是希望被认可的,当受到流言伤害时,便时常觉得别人都在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自己,这样的目光是可以杀人的。

 

刚才我们以阿长为例谈论了《朝花夕拾》中“正反转”的人物形象,以衍太太例谈论了“人设崩塌”的形象,我有一个问题,在作者的心中对这些人物的评价是有变化的,随着评价的变化,对他们的感情也在发生变化。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是对的呢?

对人的评价没有绝对的“对”,因为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一个人,甚至有时我们自己都不完全了解自己,有时需要对自己进行“审视”,对他人的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只能尽力做到使我们对人的评价更“接近”这个人的真实形象。

那么,我们要怎么去“认识”一个人呢?

看到阿长的没文化、粗俗、愚昧,还要看到她的真诚朴质,看到她对孩子的爱。我们要全面地认识一个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小世界,这个小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不能片面地看人。依据某一个方面就给人下定论是不对的,想想范爱农和鲁迅开始“互怼”根源是不是在这里?当我们全面地认识一个人时,就会发现每一个人成为现在的样子,都是有原因的,如果我们能看到更多,对人就会有更多的悲悯。

还有就是我们不仅要看一个人做了什么,而且要思考他“为什么这样做”,也就是做事的目的是什么。看到衍太太对孩子的和善、宽容还不够,还要思考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看到藤野先生的对工作的严谨认真、对鲁迅的耐心教导、和鲁迅真挚的情意,还不够,还要思考这个日本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对待鲁迅,和那些对鲁迅照顾有加的店员们有没有区别。

下面,我们有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朝花夕拾》中还有一些“大反转”的人物形象,他(她)在作者心中的形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这里文章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认识人物的?

《朝花夕拾》中写到那么多人物,他们做了那么多事,选择一件你感兴趣的事,想想里面的人物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好好想想,你会发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呢!

你的生命中有没有形象“大反转”的人物,你们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呢?

如果你对这些话题感兴趣,欢迎以留言、邮件等形式和我们联系,我们将邀请特殊嘉宾——你们的小伙伴儿小姜同学对大家的留言、邮件进行回复,和你的同龄人一起聊聊吧!

版权所有©河北师范大学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469号

邮编:050091

冀ICP备18011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