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贺书工作室-教师文章内容

田贺书工作室

欢迎加入田贺书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57523

田贺书工作室

欢迎加入田贺书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57523

首页>教师文章

工作室教师文章

教师文章

桃花源记中的那些“无解之谜”

——答乐亭县王庄子初中同学问

杨慧莹

 

同学们阅读《桃花源记》时,头脑里画了许多问号。从跟随渔人进入桃花源开始,一个个问题就产生了。

王梓骁同学问:为什么要把桃花是刻意种在哪里?是什么人种的?

看来,王梓骁同学认为桃树是有人刻意种在那里的。梓骁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大概是从“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中得知,古时的“步”和咱们现在的“步”不同,一举足为“跬”,两足各跨一次为“步”,也就是说,古人说的“一步”,相当于现在的说的两步。你想想,成人两脚各跨一次就得一米五左右呢,“夹岸数百步”,这桃花林得多长呀!何况,渔人“复前行”了多远,还不得而知呢!这么长的桃林,如果是自然生长,却“中无杂树”,好像不大可能。但是,如果是有人种植的,又是什么人种的呢?如果是人种植的,这种树的人怎么会发现不了进入桃花源的路呢?王梓桐还问:为什么已经过这么多朝代,到晋朝才有一位渔夫发现了桃花源?那么大一座山在那之前就没人去探索吗?的确让人费解。从文中,我们找不到答案。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王梓骁、王慧颖、王梓宇、王梓博、邸朝叶五位同学问:既然桃花源人从秦朝就开始隐居,“与外人间隔”,而且“不复出焉”,为什么衣服和外边的人一样呢?是呀,从秦到晋,完全与世隔绝,怎么可能呢?王梓桐同学还考虑:为什么在秦朝就开始隐居的人们,能够和晋朝的人对话?是呀,语言总会演变的,从文中,我们没看出他们的对话有没有困难。难怪王梓毓提出怀疑: 桃花源里的人就真的没有一个出去过吗?

对于渔人再寻桃花源,更奇怪了。周玉佳、王梓骁、朱慧娟、王梓宇、邸朝叶、王慧颖、张雅萱、王思航这八位同学不约而同地问:为什么渔人做了记号还找不到去桃花源的路?是呀你看,渔人“处处志之”,渔人生怕找不到路,这标记可是做了不少呢!而且,“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可看出这是一连串的动作,渔人到了郡下,马上去面向太守,太守呢?“即遣人随其往”,“即”是马上的意思,可以说根本没有耽搁,结果却是“遂迷,不复得路”,同学们自然就想了:“遂迷”,应该是找不到做的标记了,那么标记去哪儿?张雅萱同学猜测:是有人故意擦掉的吗?是不是被桃花源的人破坏掉了?桃花源人曾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不希望被外面的人知道,这好像有可能,但是渔人所做的标记应该都在桃花源外,桃花源人想要破坏,不也要走出桃花源吗?这样就更可能被外人发现了。王思航同学又问:如果不是桃花源人破坏了记号,那么记号去哪了?唉呀,记号去哪儿了?从文中我们找不到确切的答案。王智冉同学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桃花源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于是,周玉佳、王慧颖、朱慧娟、王曦、王学君、王智冉同学产生了怀疑:桃花源是真正存在吗?

如果它不存在,文中却出现了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年代“晋太元中”和真实存在过的人“刘子骥”,而且作者把桃花源里的景象、生活描绘得那么真实。

如果它真的存在,按客观规律,以上问题又都无法解释,真的成了“无解”之谜了。

作者似乎一方面在努力描绘出一幅真实的美好图景,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用以上那些语句暗示这个故事是假的,真是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呀!

我们可以在同学们问题的基础,再进一步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其实不必借助背景资料,我们也能从字里行间窥探作者这样写的理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虽然文中并未写出渔人讲述的具体内容,但由“皆叹惋”一词可推测,外面的世界不太平。“外面的世界”可能就是作者所生活的世界,正因为当时世界不太平,所以作者才会在头脑里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可是他又清醒地意识到这个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无解之谜”,都在告诉我们:桃花源不是消失了,是压根就没有存在过。

即使明明知道那个理想现在不可能实现,也不抛弃对它的向往。你们的问题不禁让老师对陶渊明又多了一份敬意,感谢你们!

 

 

 

版权所有©河北师范大学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469号

邮编:050091

冀ICP备18011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