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王涵
学校:唐山市乐亭县新戴河初中
问题:《木兰诗》中“郭”为什么解释为“城外”,而不是“外城”?它们的意思不是一样的吗?
《木兰诗》中“郭”是“城外”还是“外城”?
河北名师田贺书工作室
唐山市开平区教研室
闫红英
王涵同学,你好!你问《木兰诗》中“郭”为什么解释为“城外”,而不是“外城”?它们的意思不是一样的吗?闫老师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从字理分析看,“郭”的小篆写作,属于象形字,从“阝”从
。“阝”的甲骨文写作
或
,由两个构件组成。上边的“囗”构件表示一定的区域,下边的构件像跪坐的人形,整体表示人群聚居的地方,到了小篆写作
,到楷书简化为“阝”,因为该构件总在字形的右旁,为了与总在字形左旁的“阝”相互区分,称之为“右阝”。以“右阝”为部首的字大都与人群聚居的地方。如:邦、邻、郊、都、郭等等。
中间像城,上下像城墙上用于瞭望的城楼。所以,“郭”的本义是“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如城郭。俗话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指“内城”,在郭内。“城”与“郭”其实都具有防御的性质。
刚刚我们了解了“郭”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其本义的来源。毋庸置疑,《木兰辞》中“出郭相扶将”的“郭”字的意思就是本义“外城”。
那么,为什么会有“城外”的解释呢?这就需要我们从诗句、诗义去探究一下。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出”的意思是“走出”,“出郭相扶将”翻译成“父母相互扶持着走出外城”。那么,为什么要“走出外城”呢?传说在夏代,就有“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说法。也就是说,夏代已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等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所以,可以推想,作为一般居民的木兰的父母,一定是居住在“外城”的。
写他们走出“外城”,闫老师觉得首先是因为听闻木兰从军归来,父母亲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喜悦,阔别多年的女儿终于回家了。从“相扶将”可知,二人已经年迈,,但却阻挡不住对女儿的殷切思念与期盼,所以,为了能早一点见到木兰,二人要相互扶持着走出居住的“外城”,迎接归来的女儿。其次,由前文可知,木兰从军归来,获得了皇帝的召见,并且“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作为受到皇帝赏赐、载誉归来的“英雄”,父母二人自然也是要走出“外城”去迎接的,以表示对女儿的敬重以及表达作为父母的荣耀之情。
这样,我们就知道,如果从意译的角度翻译“出郭相扶将”,可以译为“父母相互搀扶着来到城外迎接木兰”。其实就是将“出”与“郭”二字的意义连在了一起,“走出外城”当然就是“到城外”的意思。于是就有了个别“城外”的解释。但我们应该明白,这并不是“郭”字的单独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外城”与“城外”是两个不同的词语,表达的意思并不一样。“出郭相扶将”中的“郭”是“外城”,不是“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