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娜工作室-教师文章内容

张利娜工作室

欢迎加入张利娜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04075

张利娜工作室

欢迎加入张利娜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04075

首页>教师文章

工作室教师文章

教师文章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第19讲(看点:五美吟+桃花行+柳絮词)

【精选PPT文字资料】

75、桃花行(第七十回)

林黛玉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说明】

海棠诗社建立后只做了几次诗,大观园中变故迭起,诗社一散就是一年。现在,大家看了黛玉这首诗,提起兴来,重建诗社,改称桃花社。但这已是夕阳晚景了。

【注释】

1.闲苔院落:庭院里长满荒苔。2.茜裙:茜纱裙。茜是一种根可作红色染料的植物,这里指红纱。3.“雾裹”句:千万桃树盛开花朵,看上去就像被裹住在一片红色的烟雾中。

4.烘楼照壁:因桃花鲜红如火,所以用“烘”、“照”。

5.“天机”句:传说天上有仙女以天机织云锦。这是说桃花如红色云锦烧破落于地面。

6.春酣:春天酣睡。珊枕,珊瑚枕。

7.影蘸:即蘸着有影,指洗脸。北齐卢士琛妻崔氏有才学,春日以桃花拌和雪给儿子洗脸,并念道:“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后传桃花雪水洗脸能使容貌姣好。

8.杜宇:即杜鹃,也叫子规,传说古代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此鸟,啼声悲切。

【鉴赏】

这首桃花诗可以分为三段。

开头十句为第一段: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诗歌的开头即展现出一幅"帘外桃花帘内人"的对比鲜明的生活画面。

帘便成了一种象征,一种阻隔帘内人享受春之幸福温馨势力的象征。透过诗句,不难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由幸福的新生活的向往,对于阻碍她追求自由幸福的封建正统势力的抗议。"花解怜人花亦愁",是说花如果懂得怜悯人的话(花若有情),花也要为人发愁。这就为后文花人交融作了感情上的铺垫。

中间十句是第二段:

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在花与人的强烈对比中,可以看到一个孤独伤感的观花人形象。观花人即是帘内人,她由远及近,来到了院落庭前。帘外处处是春色,令帘内人触景伤情。在落日斜照里,凭栏而立的观花人就是一袭剪影,伶俜孑立,格外孤独。接下来观花人眼中的景物是对观花人神伤有力的反衬。花红叶碧,生机勃勃,千树万树盛开的桃花,如烟似雾,笼罩了一切,映红了阁楼照亮了墙壁,花红得那么热烈,在观花人眼中,自然是值得羡慕的,然而此时此刻,却又令人如此神伤。"红模糊"三字,既是花红繁盛的形容,也是人精神恍惚,泪眼观物造成的印象,最是含蓄,也最是传神,深婉的表现了观花人的忧伤悲苦。完成由花人相映到花人交融的过程,写出帘内人向花寻求慰藉、解脱的感情流程,以及对于这种愿望最终仍难免要落空的痛苦心情。最后十句是第三段,满腔的孤苦、寂寞、哀愁倾泻而出,读来令人肠断!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与花红热烈成鲜明反照的是人的情懒意怠。诗中时间值得留意——从帘内人"晨妆懒"到"斜日"再到"黄昏",最后是“月痕”,从时间流程上也反映了人物阴郁缠绵的心境。“影蘸胭脂”的细节描写格外动人:从洗脸水中看到自己脸上残存的胭脂展开联想,把胭脂红、桃花红、人之泪巧妙地扭合在一起,推知人的泪水应该也是红色的。“泪眼观花”的描写悲戚万分,达到了花人交融的境界。一边是泪干人憔悴,一边是春尽花憔悴。人与花同病相怜,更加黄昏无情,结局是个大大大大的“寂寞”,诗人最后还不忘让杜鹃鸟来悲鸣一声,再让残月陪伴一宿。

这首诗以非常低沉的笔调,通过鲜艳明媚的桃花和孤独悲伤的人多方映衬、反复对比,塑造了一个孤独、忧愁、哀怨、伤感的少女形象。这首诗是作者对命薄如桃花的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

诗中表现了黛玉的苦闷,一是由于她过着令人窒息的生活,感到了未来的不幸,发出了哀音;另一方面,是她思想矛盾的反映,她要冲破束缚,又没有力量撕破罗网,因而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苦闷和忧郁,让人给予她无限的同情。

版权所有©河北师范大学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469号

邮编:050091

冀ICP备18011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