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
养成教育的研究表明, 优等生成功的两个关键内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习个性形成的前提。这本书中提到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可以说习惯决定命运,并且学生的学习个性决定了其学习效果。
现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还是比较大,既容易养成好的习惯,也容易养成坏的习惯。而一旦形成坏习惯,改变的难度会非常大,这些坏习惯还会继续发展,对人一辈子起坏作用,所以我们要尽早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如果培养得法,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我的这些想法在这本书中得到了验证。在平时教学中我们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这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会上课听课,学会高效率写作业,养成动脑筋,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课堂上会听课,积极思考,踊跃提出自己的问题,下课时要及时复习,查漏补缺。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学生受到了太多因素的影响,并且他们收获信息的途径很多,很多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现在的孩子们享受到了特别多的关注,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受到了很大影响。这些都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去让孩子改变。
这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来完成的工作。读完这本书我作了如下总结:
1.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的“一号老师”。培养一个值得自己仰视的孩子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父母得率先成为值得仰视的人。如果父母不值得孩子仰视,那培养一个值得自己仰视的孩子就是一句空谈。所以,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家长就要以身作则。家长要求孩子多看书,自己在那玩手机,看电视,这种教育的效果又会有多少呢?在大部分家里,我们需要的屋檐下的教育,循序渐进地影响。
2. 老师和家长必须有原则。让他们能明辨是非,哪些事能做,哪些事绝对不能做。惩罚规则提前声明。孩子犯错后,正确使用惩罚。此外,惩罚不等于体罚,更不是家长或老师不良情绪的发泄。惩罚的目的是教育预防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3. 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尝试延迟满足孩子的需要。物质方面的延迟满足能让孩子感受到来之不易,学习方面也一样,当孩子有问题时,老师或家长立刻帮忙或者超前帮孩子解决问题,那么孩子自己的思考在哪呢? 能力如何得到提升呢?
4. 良好的习惯是在循序渐进中形成的。当然这不仅仅是包括学习习惯,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习惯。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例:刚入学时就要求学生书作业认真规范,课上有积极地学习状态。随着行为习惯养成,就可以要求学生多思考,养成举一反三等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我们要看到学生身上的进步,及时鼓励,发现问题,也要有策略的进行纠正。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如果单从表面来看,它是一件小事,不引人注意,但是很多人就失败在不良习惯上。拿破仑·希尔说: “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这说明了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抽象地讲: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人的知识积累、才能增长、极限突破等,都是习惯性动作、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由此看来,习惯决定着命运。
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展现自己优雅的风度和修养,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什么样的,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我们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言传不如身教”。在央视播出的一则公益广告表明:小男孩看到忙碌了一天的妈妈还给姥姥打洗脚水,自己也摇摇晃晃地给妈妈打来洗脚水。许多问题不用说教。如果老师在学生面前不学无术,举止不雅如何让孩子们“亲其师”则“信其道”呢?
这本书中有很多好的理论等待我进一步的学习,等待着我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我还会再一次学习,争取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