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名师田贺书工作室“共读一本书”活动简报
【时间】2021年4月10日
【主讲人】李凤英
【内容】《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373页至426页
【交流主题】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
【实录】
一、李凤英老师讲阅读心得
(一)交流阅读中的困惑
1.阅读369页,提出困惑
一,(在教学中,)我们能提倡简明如话的文风吗?二,我们能像叶老这样改作文吗?
2.交流
王小东:
我在阅读时也一直在想,我可以这样教学生吗?平时教作文,我们都要求学生语言要美一点,这样能得高分。平时教学不是这样教的。那么,我们教学生应该怎么办呢?教材要求“文从字顺”即可,仅仅满足于此,在考场上得不到一类文的分数。所以,不知道怎样让叶老的认识和我们的教学更好地联系起来。
李凤英:
我来说说我的想法。
我们能像叶老这样给学生改作文吗?我想做不到。首先,自身能力不够。其次,班里即使只有二十个学生,这样改作文也吃不消。这样改作文,真的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吗?如果这样改,可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大大小小都是毛病,那么,学生会不会想:我还改个什么劲呢?写作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习写作,鼓励学生不怕错误,也很重要。平时教学中,我挑出好的地方是比较多的,挑毛病少。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提倡“简明如话”的风格,因为我们的作文是拿来比赛的,就像一些比赛类的综艺节目,那些歌曲不是我们在田间地头愉悦身心的,而是用来比赛的。
358页中写到“作文动笔之前,要认定对象,辨明用意”,我想:指导学生的作文是给阅卷老师看的,给阅卷老师看的用意是什么?(是获得一个较好的分数。)
叶老师这样改文章是什么用意呢?是不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普遍的知识水平较低,所以要强调“简明如话”?第二,是根据文体的要求。第三,改这些文章的目的是为前来进行学习的人们示范。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各个阶段的作文训练就得各有重点,不能像这一册里的讲稿那样,一下子把任何方面都说到。要是也像讲稿那样的评改,学生会感到头绪纷繁,把握不住,这就得不到多大益处。
王小东:
暑假看完这些文章之后,我也在开学后找了学生一篇文章这样给大家示范批改了一次,我觉得对学生很有帮助,我发现学生在写作文时下笔比较慎重了,我觉得这种态度很重要。态度重于知识。
(二)结合书中内容,分享教学经验
初中阶段指导学生作文,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立意”。
如何指导?自己要有更多的储备。指导学生“立意”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的“交心”的过程。
1.“端正文风是大家的事。”我们指导学生“立意”通常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来教的,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撞击”。不应以“居高临下”的教的姿态来进行,而是应该与学生交流、分享。他们与我们的观点、立场都不一样,我们的不一定是正确的。
2.“为谁服务?”(以自己的写作教学案例来“现身说法”,指导作文是和学生一起看他们看到的世界。)
3.“反求诸己。”写作前要问自己几个问题,要把自己和读者放在“一伙儿”。例:写《点亮你的天空》,问几个问题:点亮天空之前是什么样的?谁点亮你的天空?他(她、它)用什么方式点亮你的天空?点亮你的天空之后怎么样呢?
4.“写文章的人要做杂家。”随着时代进步,语文老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挑战。
5.“语法、修辞、逻辑。”
6.“不说套话,不用老调。”例:一个学生写外婆的坟,坟前的树木、油菜花等。要想让学生写出对生命的理解,学生首先要有对生命的理解。因此我推荐了一些关于生命的短视频给他看。
7.“文章要尽可能短。”和今天的“自媒体”有点像,变成浓缩的、聚集的信息量的冲击。每一篇作文中尽量有一句“冲击量”大的话。
8.“养成写作的好习惯。”对我们的启示是,要自己多写文章。
二、田贺书老师点评、答疑
(一)点评
1.阅读时只有联系自己的工作,才能有收获。在这方面李凤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2.李老师提到:其实我们要用叶老的思维指导我们现在的教学,而不是用他的知识在指导。吸纳叶老的思想,不只是技术。
获取知识是重要的,还要知道人家是怎么思考的。这样我们获得的就不是“技能”,而是“思想”。大量做题就是在训练技能,由会到熟练,提高的是技能;由“不会”到“会”,由“不知”到“知”,是提高能力的过程。就目前来说,大家关心的都是“考试”,对于考试来说,“能力”和“技能”都重要。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说,“能力”比“技能”更重要。
3.李老师结合写作教学为我们做了讲解,提供了很多案例,容易理解。
(二)答疑
1.我们能提倡简明如话的文风吗?
课标要求:清楚明白,文从字顺。
文学语言和平实的语言,有不同的用途。
(解释:我们平时所说的“好词好句”指的是文学语言。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平实的语言较多,用文学语言较少。这两种训练都要有。)
公民教育和精英教育。
(解释:我们所进行的是“公民教育”,是面向大众的,这种大众教育要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适合实际生活需要的写作”不是文学创作。所以课标更关注“平实的语言”,也就是“清楚明白,文从字顺”。运用平实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更多。我们现在整个社会对语文都有一个误解:说话“有文采”的人语文水平高,“有文采”的是语文学得好的一部分,只会这样表达,是不健全的,在生活中,我们不会常用文学性的语言来表达。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最便捷。文学性语言越有“嚼头”越好,让你越琢磨越有味道,越体会越有感觉的语言才是文学语言。生活中、工作中用这样的语言去表达,需要的时间就太长了,不实用。)
初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解释:让学生适应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我们要考虑的是全体学生。课标上所说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是语文素养的培养要全面,二是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
区分平时作文指导和中考备考复习。
平均分掌握在谁手里?
(解释:现在学校做分数统计时通常有一项:平均分。平均分掌握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手里。要提高“平均分”,要使全体学生达到“文从字顺”,在此基础上,再有一部分学生能运用文学语言。现在初中写记叙文较多,所以用文学性语言表达更多。大量学生是用平实语言。)
2.立意
写给谁看?决定着怎样写、写什么。
(解释:学生平时写作时“立意”不是很明确,甚至没有这个意识。有些老师也存在此问题。例如,一些老师写答疑稿时,没有考虑到写作对象是学生,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的认识水平,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还有一些是一直“绕圈”,就是不说关键的话。写了五百字还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是读不下去的。不要“卒章显志”,“开门见山”吧!不要故作高深。“立意”决定着写什么。写作时一定要有目标意识。眼中要有目标,这样才会找到恰当的写作素材和恰当的写作形式。平时生活中,重要的事情一定要用口头语言来说,因为声音中也有“表情”。如果用文字来表达,有时就会造成“曲解”。)
3.提高认识水平
方法是交流。方式上,不只是在写作教学中的交流,关键是平时,平时的一切交流。方法上,是引导和示范。
(解释:思想是深刻、新颖、独特的,写作才有基础。大家都知道,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但是,我们在“怎样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上探索不够,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例:看《觉醒时代》的感受。电视剧中那些人物的语言都表达着他们思考的结果,也包含着他们的思想方法。只把结果告诉学生,不展示思想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是不可能的。李凤英老师提到“交流”,不仅是写作教学中的交流,也包括其它的交流。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能不能说出基于我们的阅读独特的认识呢?即使是与大家一样的,我们也应能条分缕析地、一步一步地把结论呈现给学生。这样去做,我们才给学生做出了一个示范,学生才可效仿,才可学。语文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听说读写的规律,而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的体验。记住结论是没有用的,考试时考的也是得来这个结论的方法和过程,因为学生面对的是新的阅读材料。在这一点来,普遍地看,是不够的。我们都缺少“教的资本”。我们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我们所掌握的思考的方法,有许多是不科学的。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要关注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理清作者思路”,把段意罗列起来,就是理清思路,这是不对的。)
4.王小东提到了态度。
态度是指向更高、更快、更强进去的态度。
(解释:我们在教学生做事时要有“奥运精神”。2020年河北中考题的第三题,“最喜欢哪一条标语”,“最”应该是“比较”出来的。怎样才能让学生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秦晓静老师教《皇帝的新装》就是在引导学生把文本实践当作现实的挑战,使学生陷入“困境”,让学生不得不思考,学生才能严肃地、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每一次习作中,要引导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习作,而现实给我们的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要用“做事”的态度去对待作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学会做人做事”,我们现在还没有把这个放在心上。我们去读一下统编教材,会发现教材中写作实践中的题目都在努力引导学生用做事的态度来进行写作。)
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战略主题”部分,总)相关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战略主题”部分,“坚持能力为重”部分)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