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贺书工作室-成果展示详细内容

田贺书工作室

欢迎加入田贺书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12303

田贺书工作室

欢迎加入田贺书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12303

首页>成果展示

工作室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堂阅读课》*评析

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田贺书  063000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由“跑”这个动作可以看出,学生是喜欢阅读课的,否则,就不跑了。这和我们的学生对语文课的态度大不相同。我们的学生不喜欢语文,确切的说是不喜欢语文课:新教材一发到手中,学生先读的是语文书;可是一到上阅读课的时候,学生就打不起精神,一到上作文课的时候,就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这节课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复述课文一方面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获得必要的反馈,以便确定自己的教学策略,另一方面也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有效手段。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之前,安排这样一个环节是必要的,也是符合阅读规律以及阅读教学的规律的。

复述在阅读教学中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也是培养学生的“独白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请孩子上台复述故事和在自己座位上复述、站起来复述和坐在那里复述对于锻炼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我们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这节阅读课的一个抓手,其他的问题可以说都以这个问题为基础。

这里教师提出的问题比我们的提问多了一个“为什么”,鼓励学生说一段话,讲话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言之有据、求实创新的良好作风。

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以理解文本为基础,体现了对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学生既说出了自己的思维结果——其然,也说明了自己的根据——其所以然,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又言之有物。这与教师的提问有很大关系,“为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的回答条理清楚,富有说服力。这让我想起了我亲身经历的两件事。一次是交警教育我。那天,我在十字路口左转弯,当我骑自行车过了马路中线左转的时候交警同志示意我停下来,和我同时被截住的还有我后边的一位送孩子上学的老大姐。我一方面觉得自己有理——我是在绿灯的时候左转,没有闯红灯;同时也觉得脸上无光。为了给自己找回面子,我理直气壮地说我是绿灯的时候左转,交警同志告诉我,“看到了。你这是二次通过。”于是,他又转过身指着孩子对那位老大姐说:“你为什么每天送她上学呀?不是为了安全嘛。这样走,如果碰上一个技术不好的司机,不就不安全了吗?”听了后边的几句话,我理解了交警同志的行为,也不由得暗暗佩服这位交警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一次,路口附近施工,路上横躺着一根钢丝绳,远处有人在拉。两个小伙子看到我骑着自行车过来,一个喊:“下来,下来!”另一个小伙子说:“下来,别把你拽倒了。”两个人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是前一位冷冰冰地,特别生硬;后一位的话让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于是赶紧下来,搬着自行车跨过去。讲述有因有果,有理有据,绝不不仅仅是多说几句话的问题,表达效果差远了。

可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老师常常提一些填空式的问题,学生只要说一个词就够了,老师一般也不再追问“为什么”,让学生谈谈思维的过程。一个又一个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思维习惯的机会就这样丧失了)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既然学生喜欢辛黛瑞拉,那么就由她说起吧)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这在文中有交待,仙女要求辛黛瑞拉12点前务必回来,否则魔法就会消失,而且也曾经消失过。可见这里的回答也是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出于对辛黛瑞拉的喜爱,学生都不愿意看到辛黛瑞拉穿着破旧的衣服、肮里肮脏的样子,因为那样辛黛瑞拉就不是那么可爱了,王子就可能不爱她了。这里也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得出下边的结论也就顺理成章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作昏倒状,全班大笑)。

(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遵守时间、注重仪表的教育)

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又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不是谴责“后妈”,而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老鼠变成马……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老鼠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教育学生珍视友谊,广交朋友)

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看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教育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上边几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辛黛瑞拉成功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她爱自己,抓住了机会,要到舞会上去;其次是她得到了仙女、老鼠的帮助,她又有遵守时间的好习惯。这些问题如果是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来提问,可能就会变成“辛黛瑞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辛黛瑞拉有什么优良品质”“辛黛瑞拉的性格是什么”,表面看起来“语文味”浓了,可是距离学生的生活也远了,学生的兴趣也一定会大打折扣了。至于我们的阅读课上的思想教育,一般是在分析完课文以后,请学生谈谈自己有哪些收获,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等等等,不能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能像这样将理解文本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水乳交融般地统一起来,而是水是水,油是油,总是两张皮)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儿)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不读书、不深入思考是不可能发现的)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天哪,你们太棒了!”多么富有感情色彩!教师真诚地为学生的优异表现叫好,这才是恰到好处的鼓励,相比之下,我们日常教学中或虚假,或言不由衷,或敷衍了事,或纯粹是为了作秀的表扬是多么可笑啊。

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可不是吗,哪一个人不是从不断犯错误又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呢?而且,“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如果我们犯错误,不是和“伟大的作家”一样了吗?事实胜于雄辩,出错确实并不可怕。这比我们这些作教师的在需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说的“错了不要紧”的教育效果不知好多少倍。如果经受了这样的教育,学生怎么可能会因为怕出错而畏首畏尾呢?)

孩子们欢呼雀跃。

(由这堂阅读课,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阅读教学或者说美国的语文学科其实很重视人文教育。可是,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将近四周年的时候,我们中的一些人却又在为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争论不休了。仿佛承认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就是否定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对立起来,以为二者势不两立,不能共生共存。让我们重新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非“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个表述可以这样的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首先是工具性,其次才是人文性。语文姓“语”,其性质首先是工具性;同时,语文学科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们常说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要求语言与内容的有机统一,我们还知道,“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那么,怎么可能离开“文化”去单纯地学习和运用作为文化的载体的“语言”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毋庸置疑的。承认了这一点,余下的问题就是在操作层面我们如何将训练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尤其是怎样避免将阅读教学的文本变成思想品德课的“导语”的问题,解决阅读课上前20分钟阅读理解,后20分钟进行道德说教的问题)

——这,是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我当时就在他们当中。

 

注:《一堂阅读课》见《读者》2004年第1期。

 

作者:田贺书

通讯地址:河北省唐山市西山道15号  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邮政编码:063000

电话:0315-2853001  13031541637

E-mailtianheshu@163.com


版权所有©河北师范大学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469号

邮编:050091

冀ICP备18011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