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贺书工作室-成果展示详细内容

田贺书工作室

欢迎加入田贺书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09270

田贺书工作室

欢迎加入田贺书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09270

首页>成果展示

工作室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描写,需走一步,再走一步

——读徐江老师论“描写”有感

 唐山市开平区        闫红英

近日,拜读了徐江老师的《与人教社教材编写专家论“描写”》这篇文章,让我对“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触发了我对当下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曾经在我浅薄的意识里,“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状态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于是,在课堂上津津有味地给学生分析描写,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环境……作文课上不厌其烦地要求学生要运用描写作文。可困惑的是,尽管年年岁岁花相似,语文课堂老师一再强调描写,但在阅读试题中、在学生作文里却着实不尽如人意。自从拜读了徐江老师的这篇关于“描写”的文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出口。

徐江老师通过分析语文教材中关于《音乐巨人贝多芬》中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和茨威格在《伟大的悲剧》中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探险而壮烈牺牲的描写,最后将描写的定义概括为将某事物特定场合短暂的存在用文字感性地呈现出来的表达行为。对于这个定义,我有以下一些不成熟的理解。

1、“某事物”自不必多言,当然是被描写的对象。

2、“特定场合”,任何描写的对象,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当中,都是相互联系的。要描写,就要将描写对象放在特定的客观的环境与情境中,才能真实地再现其当时的状态。《背影》中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就要安排在车站送行时;《秋天的怀念》中描写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对话描写时,就要交代“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这样的人生际遇,这样的悲秋季节,于是自然引出了“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一系列对话。我觉得,“特定场合”是展开描写很重要的前提。反观学生的作文,有的描写十分突兀,思维断线,不合身份或场合。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走一步,再走一步。除了培养学生具有特定场合意识外,还要交给学生怎样才能符合特定场合。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构思、选材时,注意行文的逻辑性,可能是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性,也可能是故事发展的逻辑性等等,都要懂得合理交代、铺叙甚至蓄势,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水到渠成,给人以画面感。

在这个层面上,就需要涉及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叙述”。叙述的基本特点是陈述“过程”构成叙述交代和介绍的主要内容,用以展开情节,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等等。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叙述”是作文的“面”,是框架;“描写”是作文的“点”,是血肉。二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3、“短暂的存在”,即描写对象瞬间的一闪而过的特征状态。在这里,我为徐江老师的精辟概括而折服。特别是“短暂”二字,让我有了怦然心动的感觉。是的,生活瞬息万变,无数的存在转眼即逝,变化是绝对的。描写就是要将生活中短暂的状态,或是“特写”,或是“放大”,或是“慢镜头”,用细腻的笔端将之化为永恒不变的存在。我想这恰恰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所以,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时常浮现在脑海,史铁生笔下“隐忍的母亲”久久不能忘怀……

不过,虽然“短暂的存在”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如何能让学生捕捉短暂,将“短暂”永驻笔端是个重要的课题。从技术层面上讲,需要培养学生“用心”。用心细致地观察生活,用心细腻地体验生活,用心理性地展现生活。这样,做生活的有心人,能敏锐地感悟生活中无数的瞬间,进而运用理性的思维将之真实合理地呈现。为什么强调理性思维呢,就是我们的学生作文中,有太多类似于“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等不合逻辑、不合生活事理的描写。虽然作文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描写中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但理性的思维习惯、表达方式才会让我们的描写语言禁得住推敲与涵咏,长此以往,对学生终身的语文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4、“感性地呈现”是说描写时,要使用感觉化的语言,尽量减少叙述者的评判,而是具体直观地描绘,给读者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的可体验的感觉。如:

《列夫 托尔斯泰》中描写关于他的外貌: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段文字中,茨威格运用了感觉化的描写语言,皮肤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耳朵“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嘴唇“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让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具体形象地展现在每一位读者的眼前,令人印象深刻。

    又如《背影》中对父亲动作的描写,我看见他(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如果作品中去掉加点部分的文字,只剩下叙述、评判的语言,读者就只能是知道父亲爬月台不容易,但怎么不容易,怎么爬的,就不能直观地感受到了,印象就会很浅很浅,从而使作品缺少感染读者的魅力。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作文教学,在这一环节依然也需要走一步,再走一步。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品味有感觉化的描写语言,知道“是什么”之外,还应该交给学生“怎么做”。那么,怎么在作文中实现“感性地呈现”呢?

以《列夫 托尔斯泰》为例,茨威格想要告诉读者托尔斯泰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那么,茨威格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确定外貌特征之后,他先从“为什么”具有这种特征的思维处落笔,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加以描写,进而得出评判性的陈述。

《背影》中关于父亲动作的描写,也是十分经典的。在文章展现“父爱”的主题下,在陈述父亲爬月台不容易之后,朱自清先生则从怎么不容易的思维处落笔,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作文大多是记录生活中曾经的过往。所以,写作文时,描写要有逆向构思的意识,顺向写作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构思时先确定符合人物性格和中心思想的特征,然后将构思的思维推向深入,“为什么”会有这种特征,或者这种特征会有“怎么样”的表现,这时就需要进行“感性地呈现”。构思结束之后,行文写作则需要顺向落笔,先是“感性地呈现”,然后是适当的总结或评判。

总之,徐江老师的文章触发了我的一点点思考。关于描写,需要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扎扎实实,向思维更深处漫溯。在思维的世界里,让描写名副其实地具体生动起来!


版权所有©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469号

邮编:050091

冀ICP备18011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