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品读文中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教学重点〕品读语言,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乡深情,并充分感受“乡愁”这一文化现象。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品析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然导入,了解作者
能不能给老师们介绍一下,过春节的时候,咱这里都有哪些风俗?(学生发言)
教师:“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浙江温州的农村,过年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喝春酒,今天,我们随着作家琦君领略浙江温州的风俗,一起学习《春酒》(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投影):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永嘉县人,台湾女作家。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到了台湾,后来定居美国。本文是她在美国写的回忆性散文。
二、自学课文,扫除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3.重点强调以下易错读音(多媒体展示),方法是:找三位学生分行板演,其他学生在学案上写。
家醅 斟酒 煨(wēi)炖(煨:烹调方法,用文火慢煮) 挑剔 过瘾 酬谢 如法炮制 得吃得喝 (得到吃,得到喝。)稀罕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泛指酒。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学生分工朗读1—4一人,5—8一人,9—10一人。其他学生拿起笔,勾出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家乡的哪些风俗?
读后:老师说:“咱们应该把掌声送给刚才这三位同学,老师听到了咱们丰南的好声音。”
明确:迎神拜佛,喝春酒、喝会酒 (这些是温州农村过春节时的年俗,板书:年俗)
2.在第一段,作者写过年的禁忌与风俗,这对下文写春酒,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年俗风味扑面而来,为写春酒做铺垫。(板书:蓄势)
四、重点研讨:
1.赏读,品味春酒。(朗读指导和训练穿插在对细节描写的品味中)
(投影片)提问:文中哪些词、句能体现出我最喜欢喝春酒?
(1)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的语句:
①“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手里捧一大包回家。”
②“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③“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明确:
示例③:“恨不得”是急切地希望,巴不得的意思。说明我内心是非常想喝春酒。“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表明即使我只得到一点点春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说明我对八宝酒的喜爱到了摔倒了都舍不得丢掉酒杯的地步。“直添”表现了小花猫对八宝酒非常的喜欢,添个不停,很是可爱。这一句以我的馋和小花猫的醉来衬的八宝酒的香甜,从而体现了我最喜欢喝春酒。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琦君对春酒的喜爱之情,在这香甜的春酒中,荡漾着作者儿时的童真童趣。(板书:童真)
这样活泼可爱、富有童真童趣的小女孩是由怎样的母亲培养的呢?
3.小组合作 赏析“母亲形象”(出示投影,并板书“母亲”)
提问: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细心、勤劳、爱子情深)找出相关语句赏析。
(1)“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用得意自豪的语气,希望大家多喝点,表明母亲的善良、大方。
(2)“但是你呀,就只能添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关爱孩子,是个慈善的母亲。
(3)第4段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斟一杯八宝酒。(热情、大方)
(4)办事有分寸:第6段“母亲从不上会,滴酒不沾唇”
(5)勤劳能干:第8段“做这做那,新鲜别致”
(6)善良大方:第8段“总是”分给别人,不是偶尔而是一贯做法。
(7)细心认真:第8段:分分寸寸要留神。
4.第5—8段写喝会酒,在喝会酒的场面中,我们能看出当时村子了人们之间关系怎样?(出示投影)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1)结合“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12人,正月里。回首总要请那11位喝春酒表示酬谢。
(2)地点一定借我家大花厅,母亲很乐意把大花厅给大家
(3)花匠阿标叔很勤快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的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
(4)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5)母亲捧出八宝酒给大家品尝助兴。
从以上描写中,可见:家乡的人们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体现了淳朴的民风,纯美的人情,这就是家乡的味道。(板书:人情)
教师过渡语:这样看来,春酒里包含(板书:画酒坛子的左右括号,再画上盖)着哪些味道呢?母亲的味道、童真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浓浓的年俗的味道,酝酿出来的是浓浓的家乡味儿。
如果说多年前母亲用她的淳朴为乡邻酿造了一杯年俗的美酒,那么多年以后,琦君继承了母亲的美德,她用智慧灵秀为我们酿造了一坛文学的美酒,她巧妙的蓄势(画左右括号,再画上盖)、温馨的场面描写(画左右括号和上盖)、刻画人物(画左右括号和上盖)注重细节描写(画左右和上盖)
师:多年以后,琦君还能喝这样的春酒吗?
生:从最后一段中可见不能喝真正的春酒了
教师: 她离开了家,(点击投影片)
1949年到台湾,在《乡思》里,她写到:“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日里想,梦里思,“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xiù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去掉)
教师过渡语:由此看来,作者借本文表达怎养的思想感情呢?对故乡、对亲友的思念,回乡的迫切之情。不仅琦君一人,也是很多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形成了独特的乡愁文化。
(投影片)琦君在她的作品《烟愁》里写了这样一段后记(教师朗读):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在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这不可能啊,这春酒是母亲亲手酿制,充满母亲的味道,充满着儿时的天真快乐,更充满着乡亲友们那淳朴的民风、纯美的人情,而这这些都已成为永久的美好回忆,是不可复得的。人世间最真最纯美的是我们心中应该永留的根,当人们在问时间都去哪了,琦君问:家醅去哪了?在提醒渐行渐远的人们,且行且珍惜。
五、主题阅读
1. 琦君《母亲的手》
2. 琦君《粽子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