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贺书工作室-成果展示详细内容

田贺书工作室

欢迎加入田贺书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56498

田贺书工作室

欢迎加入田贺书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56498

首页>成果展示

工作室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设计说明】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言简义丰,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首次学习苏轼的作品,立足于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精妙的构思,理解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旷达乐观等复杂心境,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崇拜之情,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文化熏陶和感染。所以我以“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1000年前的12位世界英雄,苏轼名列其中”为开头,以师生分工朗诵《赞苏轼》作为课的结尾。在教学方法上,始终坚持“基于学情之上的教,教学生所不会的”这一理念,通过课前反馈的“预习清单”,梳理学生“自学会了哪些”、“集中出错点和所提出的疑问又有哪些”,课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了教师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质量的目的。通过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清单”,发现25名学生质疑:文中哪些地方可见苏轼“闲”,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有12人提出“盖竹柏影也”的“也”是什么意思?有5人把“月色入户”的“户”解释成了“窗户”,有3个学生错误地理解为“庭院像一泓积水清澈透明”而把主语“月光”漏掉了。根据这些学情,我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帮学生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上”,借助“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闲”,既引领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精妙的构思,又使学生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全面理解了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感情。立足阅读课,引导学生理解各种恰切的写法带来的表达效果,以便今后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所以设计了“写法探究”这一环节。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翻译课文,掌握“户、念、遂、盖、但”等实词的含义。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句,理解其表达作用。

3.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句,理解其表达作用。

2. 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教学用具】

 预习清单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1000年前的12位世界英雄,在这些英雄里有一位中国人,他就是——苏轼。该报用了两个整版来介绍一个中国人的生平,这尚属首次,那么苏轼究竟有什么魅力让外国人如此的欣赏和尊重呢?让我们今天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一起探个究竟。

二、预习反馈(预习清单另附)

1.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矫正字音和节奏;齐读。(同时大屏幕上显示原文及节奏)

3. A.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月色入户  :泛指门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夜不闭户、足不出户)

(2)念无与为乐者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盖竹柏影也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与∕步∕于中庭(指导读此句时的朗读节奏)   翻译:                                                                                              

(2)念无与为乐者   翻译:                                                                  

(3)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三、课文诵读

(片中出示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景物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不超四个字概括苏轼笔下月光的特点,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种答法:(1)皎洁(澄澈、柔和、温柔、明亮、清澈透明)(注:让多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充分尊重个人独特的见解,只要合乎语境意义。传递给学生一个理念:答案不是唯一的,语文阅读不是死记硬背,阅读教学重在思维训练的过程。)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明确手法),把月光比喻成积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月光澄澈明净的特点,渲染了月下景色的清幽。(分析内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表现情感)。(投影)

第二种答法:虽说句中没有出现一个“月”字,但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皎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如水、柔和、皎洁,夜的宁静、淡雅,衬托作者赏月的欣喜之情。(板书:赏月的欣喜

五、难点突破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见苏轼“闲”?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你都读出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明确】1.“闲”的表现:(1)入夜即“解衣欲睡”(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3)“步于中庭”,连竹柏的影子也看得那么仔细,表现出“漫步的悠闲”(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直接点明“闲”,唯其“闲人”才“夜游”。

2.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却一贬再贬,此时作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不得签署公文”“不得擅离安置所”,有职无权,内心深处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啊?这里的闲人包含着作者失意苦闷郁郁不得志的悲凉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作者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这里抒发了作者人生的感慨。感慨自己被贬身微,却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从中窥视到苏轼旷达乐观的胸襟和气度。

六、写法探究:

合作交流:全文运用了哪些写法?(独立思考、对子商量2分钟后,师生交流。)

1.拟人: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了这位被贬之人的孤独寂寞,主动来见,苏轼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表现出喜悦兴奋。

2.比喻传神:如积水空明

3.动静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是静态美,水草摇曳是动态美

4.叙、描、议、情结合(全文共7句话。句号、叹号、问号为一句。全文5个句号,2问号。前三句是叙述,第四句描写,5、6、7是议论抒情。)

5. 反衬:用他人的忙来反衬“吾两人”的闲

6.做铺垫:(农历)十月十二日夜,为下面写月光的澄澈做铺垫。

七、感受魅力(出示投影,要求读出豪迈与崇敬,目的是接受文化熏陶,感受苏轼魅力)

                                     赞苏轼 

 (教师)你站在历史长河中,以江山为词,以社稷为诗,拌上自己的悲苦,就构成了宋朝文学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星。你那杯酹向江月的酒,洒过了千年的时空,一直洒到了今人的心里。

(男齐)你在二十岁时就考取了头名进士,令主考官文学泰斗欧阳修,对你寄予厚望,认为三十年后会取代于他。果真,你不负泰斗厚望,文学造诣独步天下,诗词歌赋奠定了你不可替代的文坛地位。

(女齐)你有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言壮句,也有“半壕(háo)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的浅酌(zhuó)小饮;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开朗,也有“点点是离人泪”的伤情。怀有宏图大志的你被一贬再贬,虽是“有恨无人省”,却还是“拣尽寒枝不肯栖”。人生如梦,早生华发的你只能“倚仗听江声”。

(男领)黄州、惠州和儋州见证了你文学成就的巅峰。你至死才悟得其功名不在朝堂之上,在即将走完人生第六十五个春秋之时,他才发觉其功业正是在被贬谪半生的江湖间,最后由衷地对自己发问:“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女领)为人,你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为官,你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dān)州授馆,兴修水利;在人生态度上,你即使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全班齐读)作为文坛巨擘,你那杰出的文采深得法国《世界报》的推崇,你那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中寻求精神自由的至高境界更赢得国际友人的赞叹,政治浮沉时,你不为官位所迷惑,而更关注的是民间疾苦: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作为1000年前的世界英雄,你当之无愧!在今天的青少年心中,你是熠熠闪光的永恒的丰碑!

八、延伸崇拜(出示投影)

推荐阅读: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东坡突围》


版权所有©河北师范大学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469号

邮编:050091

冀ICP备18011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