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艳玲工作室-成果展示详细内容

任艳玲工作室

欢迎加入任艳玲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97074

任艳玲工作室

欢迎加入任艳玲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97074

首页>成果展示

工作室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基于主题意义 推动深度学习

来源;河北省名师任艳玲工作室 作者:徐辉 时间:2021.2.2

为了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课程改革能力以及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河北省名师冯海霞、任艳玲、李毅、王爱卿工作室定于20211月底-2月初进行线上研修,主要是基于案例解读新课程理念、利用文本解读促进初中学生的英语深度学习。

本次研讨活动由河北省名师冯海霞、李毅、王爱卿、任艳玲工作室联合主办,以《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初中英语深度学习》主题,以四场专家报告为主线,引领教师深入思考、广泛交流,促进专业成长。

1.png2.jpg

21日上午,线上研讨会第一场报告在腾讯会议平台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河北省名师任艳玲工作室成员曹茜老师主持本次活动受到了保定三中分校教育集团、保定市第十七中学教育集团、邢台三中教育集团、衡水市安平县第二中学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河北省名师李冬、李国刚、王凌凌、侯冬梅工作室,唐山田民名师工作室、保定徐辉、常春兰名师工作室、秦皇岛秦凌云名师工作室、邢台王丽娟名师工作室等,还有河北省2020初中优秀教师国培班学员及众多一线骨干教师参加本次研讨活动,容纳300人的腾讯会议座无虚席,还有多名教师利用直播平台进行了观看。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王蔷教授为河北省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带来了《从两个教学设计的案例说起——理念、文本解读与目标设计》的讲座。

王蔷教授以北师大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Chinas Got Talent两个教学设计的案例说起。

    首先,王教授让与会教师们带着三个问题对比了北京某中学的老师和北京市密云区巨各庄中学张秋会老师的两种教学设计。王教授带着大家走进两个教学设计,同时讲解了设计背后的理念和教学效果。

然后跟大家互动交流三个问题。老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分享,大多数老师认为两种教学设计的不同体现了教师教学观的不同其中老师的控制型特征比较明显,整个教学设计中的活动可以概括为“我呈现,你来练” ,而张老师的教学活动从最初的感知与注意到最后的想象与创造,难度层层递进,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下面是部分老师的留言互动内容)

    接下来,王蔷教授深入解读了两种教学设计在学习活动、文本解读、教学目标等方面的不同。王蔷教授指出,第一种教学设计虽然有扎实的语言知识操练,但是这是一种“贴标签”式的教学课后学生虽然可能掌握了目标语言的用法,能够应试,但对语篇的内涵、主人公的品质理解并不深入,仅仅是被老师贴上了“标签”。而第二种教学设计中,教师注意到了文本的意义单元和内在的知识结构,使得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中内化语言意义及其表达。基于此,王蔷教授指出,“好的语言课堂一定要有‘根和魂’的存在,要让学生在讨论和互相激发中生成语言。为了达成此目的,教师要重视文本解读。王蔷教授进一步阐述了如何从主题意义、作者意图(why)、主要内容(what)、语言修辞、问题结果(how)等几个方面进行文本解读,以及张老师引导学生领会知识结构图和事实性结构图,为学生搭建输出的语言支架。

在教学目标方面,第一位老师以词汇和语法知识教学为主线,但是缺乏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关照,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仅停留于形式层面;第二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抓住了意义主线,力求推动学生语言学习,文化知识建构,文化价值观形成和思维品质的同步发展。王蔷教授通过教学目标案例分析,直观呈现了教学目标应如何体现语言、文化、思维的融合发展和逻辑关联;如何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如何体现对学生价值判断的引导和生成;如何做到可操作、可观测、可检测。

通过比较和分析两个教学设计,王蔷教授从是什么、为什么、如何改等三个方面讲解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变革。王蔷教授表示,核心素养实质上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而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场域,是实化、细化、具体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核心环节,因此学科育人目标需要以具体的学科核心内容和学科核心活动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王蔷教授结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阐释了如何重组英语课程知识,如何将英语学习活动观融合在教学目标设定、文本解读的方方面面,给了老师们有力的抓手。

王蔷教授指出,当前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虽然非常丰富、愉悦,但往往流于形式。因此,我们要更深入地关注“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老师们对构成课程内容的关键要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老师们比较注重语言类知识和方法类知识,但对语篇的内容类知识和价值类知识关注不够,尤其是学科育人知识常常被忽视。

王蔷教授强调教师应该将知识视为学生成长的“精神种子”,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构或丰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语言学习来说,要着力使学生通过知识所承载着的特定文化意义和文化精神来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并通过符号中介参与社会和进入社会。

英语课程是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整合的课程知识,具体可分为语言类知识、内容类知识、方法类知识和价值类知识。目前教师在重视语言类知识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了方法类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对内容类知识和价值类知识的重视仍然不足。王蔷教授指出,要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正确认识学科知识和学科活动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学科核心知识是载体,学科核心活动是路径。因此,我们应以学科核心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核心活动为路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总任务。

那么,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英语学习活动观呢?针对这个问题,王蔷教授介绍了英语学习活动观的3×3“框架,指出英语学习活动可分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大层次,每个层次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小层次。教师应有效运用这一框架,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转化能力、形成素养。此外,英语学习活动观不能仅仅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还应体现在教学目标设定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

针对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王蔷教授指出:一要改学习内容。即改变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二要改学习方式,改变碎片化、表层化的教学方式,走向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即语言、文化、思维的融合);三要改教学设计,要改变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融育人目标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之中。

王蔷教授寄语一线英语教师,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以学科育人为本的教师,坚定信念,明确职责,有担当。她指出首先要关注主题意义、主要内容和作者观点及其背后隐含的价值取向;其次是服务于主题、内容和观点的结构和语言知识。王蔷教授指出,教育要回归原点,关注意义,关注人的发展,教学要走向服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从意义出发,推动深度学习。这要求教师从优化教学设计入手,深入研读文本,围绕主题意义,实践活动观,将语言、文化、思维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知识、重视实践、内化、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分析评价、致力迁移创新,指向知行合一。

最后,曹茜老师对上午的活动进行了总结。她指出,本次讲座中,王蔷教授从两个课例的对比着手,深入分析了两种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核心素养体现、学习活动组织等各方面的不同点,通过具体的课例将新课标英语教学理念与要求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与分析,希望学员们能结合已学过的英语教学设计、英语课程与教材分析等课程的内容,反复思考和领会本次讲座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将课标的理念、要求贯彻到教学实践中。

工作室成员们积极参与,认真聆听,踊跃互动,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下面是工作室成员聆听讲座的照片、部分笔记照片以及部分心得分享。

秦凌云王蔷笔记.jpg



image.png




版权所有©河北师范大学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469号

邮编:050091

冀ICP备18011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