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的光照亮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人生
——李丽英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教育精准扶贫
杨俊芳
“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别让阳光背后只剩下黑白,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期待,爱放在手心跟我来。这是最好的未来,每个梦想都值得被灌溉,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宠爱。”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曲歌,我一直坚信美术学科有着独特而包容的、丰富而深刻的灵魂硬核,越深入就越纯粹地感受到美术学科强大的育人功能,美术不仅能滋润心灵,还能让人身心合一、张扬个性,所以我要发声,不仅是在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引领,更重要的是把这种感受传递给我的学生。”作为河北省美术骨干教师、河北省美术名师工作室成员,我希望将美术学科的润泽注入每个山里孩子质补的灵魂,用艺术之光照亮孩子们的人生。
心中有爱,才能担起美术育人的重任
2017年4月,我被派驻地处太行山深山区阜平县的龙泉关学校开展教育精准帮扶工作,阜平县龙泉关学校是一所涵盖学前、小学和初中的十二年一贯的中心学校,位于龙泉关镇龙泉关村,是阜平县委、县政府精心建设的1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之一。2015年6月动工建设,2016年10月24日实现整体搬迁。
真正走进学校我发现山区寄宿制学校和城里的学校不同。一是1+1=1学校组织整合,但还是感觉两个学校,二是面对50%建档立卡贫困生、孤残、留守儿童的现实。我感受到教育帮扶不是名校办学经验的简单复制。教育帮扶应该遵道而行,遵循乡村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聚焦做人,根植内心的人文情怀,唤醒内在动力,促进全面发展。山区教育扶智更要扶志。
作为执行校长,走进师生的心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听课家访,而家访时,看到更多的贫寒之家里最奢华的装修就是贴满墙的奖状。同时通过家访,我发现留守儿童不止是统计的10%的数字,更多的残疾和智障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而言,也是缺席的, 我称为“隐形”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被边缘化,不在留守儿童名单里,针对性的帮扶政策落不到她们头上。
一个铅笔头,一张巴掌大的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一双双渴望而迷茫的眼睛,孩子们羞怯、胆小,但还保留着好奇,虽然没有城里孩子的灵气,但善良真诚。由集团、学校、家庭、社区构建起的关爱留守儿童共同体,从生活上照顾、心灵上抚慰,学业上帮扶给了她们全面立体的成长生态。母亲智障的吴泳仪、马淑芹,双耳失聪的袁梦、因车祸腿部受伤李敏钰,淘气小子罗彬文……和每个孩子深入接触,我看到了不同的梦想,学校增加了体育运动:花式跳绳、软式棒垒球、足球、篮球、乒乓球、轮滑等运动,为孩子们启动了生命课程的按钮,全员的参与,体验,打乱年级的社团走课,更是点燃了生命的向上生长的内动力。很多隐性的留守儿童不再自癖、胆怯,城乡落差让孩子们经历的是身心的挣扎与思想的快速成长。
三年多的帮扶实践,学校发展已步入轨道。作为执行校长,我做出了不小成绩,但我感觉作为美术教师,自己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孩子们对艺术的需求是发自生命的。第一节美术课,我就被孩子们稚拙流畅的线条所感动,被简陋的工具寸长的铅笔头和巴掌大的格纸所震撼。我用敏锐的直觉感受到大山里的孩子对美术、对艺术的渴望,她告诉自己应该为孩子们做点事。我为孩子们买来绘画材料,带孩子们从河边找来石头,洗净晾干后用来画画,带孩子们从树下捡来子,进行拼摆想象。我坚信,所有的孩子都有潜质,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爱上美术,体悟到艺术的的魅力与力量,不能让缺乏材料的课堂限制孩子们的想象。
肩负责任,从美的角度思考育的无痕
面对山村教师队伍不稳定、艺术教师匮乏等现实问题,我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完成用美术开展学科育人的研究。美术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我一直在思考,站在教室中央,如何从“美与“术”这两个角度,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去备课,从培养学生兴趣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作品。
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的技术技能学习,我们需要关注的不只是学生的手上功夫,更应该是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面对脱贫之后的乡村振兴,美术教学要立足“人”的发展,从美的角度思考“育”的无痕。美术教师要在关注美术技术与技能的同时,将重心放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上,关注生命的成长,不急功近利地让学生会画什么,而是让孩子体验到美术活动的快乐,并潜移默化地将审美素养融入生活,保护好他们的兴趣,培植起他们的自信。”我在真理与世俗的标准中找到自己的坚守,不被学院派思潮所左右,听从内心的声音,以关爱孩子的感受为圆心,用智慧作半径,绘制生命的同心圆。
我所在的李丽英名师工作室的姐妹们全力支持我的教育扶贫工作,到山区学校给孩子们上美术课,带来更多孩子们没有见过的美术材料和美术课程,孩子们高兴极了,我们三年来进行贫困县进行课堂教学的示范引领十余次,对当地的美术老师进行全员的技术培训,送理念,送信心。发挥工作室区域带动作用。
借助课程资源作为孩子们成长的沃土,我为学校梳理出“5+3+3龙泉之爱”三级课程树,让六十多门丰富的课程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改变气质的精神支撑。工作室立足区域文化进行课程研发,将非遗项目改编成课程引进校园,做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为了打开孩子们的视野,2017年8月我为龙泉关争取了6个指标,优秀的山区学生到城市进行美国STEAM夏令营活动,巨大的落差让孩子忐忑不安,听不懂全英授课,孩子们只能借助工具书帮助自己理解外教的讲课,课间伏在黑板前抄笔记,可是美国教师的实践中应用的授课模式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不同,玩中学让他们很兴奋。目前,这几个孩子已经就读高中学习劲头很足,自律且稳定。
育人有术,让山村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始终将“美术润泽身心”视为一种信仰。在薄弱山村学校支教的经历,更让我感受到美术的育人功能不容忽视。“小黑板一挂,我们来画画”,简单临摹筒笔画的课堂不是美术,只看重技术的美术也不是育人的美术,我们应该拒绝、摒弃,用实践和科学的发声去打破这样的不良循环,在科学的训练中形成“视觉的认同——兴趣的产生——初步的探究——进一步的文化理解”美术认知链条,引领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人的价值取向。为了让更多山里的孩子感受艺术的美好,我同时开设了四个美术社团,为了让孩子接受更专业化的系统学习,我帮家长对接更专业且公益免费的高级美术教师,为有效解决师资缺乏和教师不专业的问题,我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教研模式,和工作室的姐妹们一起录制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微视频,建立美术教育资源库,微视频在河北省教师教育网上免费开放,让边远地区的美术教师也可以有效开展教学,虽然很累,但孩子们的作品、孩子们的成长变化,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没有错。“以美育人”是以“有形之教”为手段,在富有现实生活、生命气息的情境中,发生审美活动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寻、自主表达,实现无形的人格培育、心灵滋养和精神充实。这就是一线美术教师努力的方向。
作为河北省名师工作室成员,经历了自修成长、理论提升和互助学习,我们已经更加成熟,在教育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充分发挥美术名师工作室的带动作用,辐射每个贫困地区,助力孩子们成长,让每一束光都照射进贫困地区儿童的心里,助力她们健康成长。
学生美术成长个案:闫永伟,平石头村龙木沟的,孩子辍学,在家上山爬树,不上学,后经多方努力劝返,回学校后,由于长期没有上学,各方面都跟不上,我收他到美术社团,帮助他,静下来,坐下来,拿起画笔,帮助他在学校找到自己存在的空间!
常佳琪,我第一次上课时,她的大眼睛让我感觉到了”希望工程的孩子”,没有美术用品,用铅笔画画,线条流畅,我为孩子们在网上购置了美术学习材料,免费发放给孩子们,让她们学习体验,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孩子越来越自信!
聂梦琪,母亲智障且身体有病,父亲收废品!开始接班时,孩子自闭胆小,不敢交流!在我的美术课外辅导活动时,家长总是最后一个接孩子!开始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差,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滞后,在教学中不断地关注与鼓励,慢慢的线条舒展了,色彩也明快了!
马淑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内向型的孩子,由于妈妈智障,孩子心事重重的,很不合群,总躲着大家,我发现后,就特意关注她,给她购买了绘画工具,每次上课,都拿她的作品进行展示点评!我的鼓励让她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自信,绘画水平也提高了,性格也转变好多!
李敏钰,小时候遇车祸,腿伤,很大疤痕,孩子行动不方便,性格孤僻,课间不能游戏,绘画给了她更多的快乐,我发现她的绘画能力很强,就一直鼓励孩子,她的美术作品越来越大胆自信!慢慢的孩子阳光起来了,去年夏天又做了整形手术,手术中她很坚强,后来开学,她告诉我,她将来要做名护士,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病痛中的人!
杨俊芳,女,44岁,从事28年美术一线教学,主持主研多项课题,河北省李丽英名师(小学美术)工作室优秀成员,河北省师德标兵,保定市最美教师,保定市扶贫先进个人,阜平县优秀支教校长,扎根贫困山区教育精准扶贫五年,全面改善学校办学软实力,用艺术之光照亮留守儿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