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名师芦春艳工作室-教师文章内容

省名师芦春艳工作室

欢迎加入省名师芦春艳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92051

省名师芦春艳工作室

欢迎加入省名师芦春艳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92051

首页>教师文章

工作室教师文章

教师文章

走出去  感受顿悟  遇见更好的自己

——省名师芦春艳工作室马科敏工作站成员学习心得

1 (1).jpg

2019年10月11日,省名师芦春艳工作室马科敏工作站成员卢晓晓参加了邢台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观摩活动。半天时间,观摩了来自思源实验学校郝丽丽老师的《乘法的初步认识》和育红小学王江波老师的《倍的认识》,并聆听了邢台市数学教研员的精彩点评,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推理思想的魔力。

2 (1).jpg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就是几个相同加数的连加。这节课郝老师为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利用课本上的主题图,精心编排了一故事把教学环节串了起来,在学生经历了观察小飞机、小火车和过山车的每节车厢人数和车厢数,列出相关加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提出30个2相加该如何列式,让学生在大量感知事例的同时,归纳总结出“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然后郝老师让学生用手势来判断哪些算式可用乘法表示,出示加数不同的连加算式、加数相同的混合加减算式、和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利用是非对比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方式,既巩固了知识,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3 (1).jpg

王江波老师的《倍的认识》更为精彩。整堂课与学生互动不断,启发不断,学生一直处在思考和表达的状态,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一,王老师非常重视知识的理解。他认为,在利用萝卜图感知倍的概念时,学生可能会从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过渡到倍,也可能学生直接说出倍,不管是迂回的还是直接的,都不应该对倍这个概念过早地做出总结,应该让学生多想多说,在思考和辨析中体会、总结、归纳倍的概念。概念理解了,才能根据概念去进行践行和判断。

    第二,启发学生说理。标准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标准,谁就是谁的几倍,整节课要让学生有这样一个思考的模式或者路子,学生的说是一个思维运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语言组织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习推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不是哑巴数学,学生的说理对学生的语言组织和思维逻辑是很有帮助的,这就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的手段与途径。

    第三,利用直观,小学生对于概念的学习不能脱离直观,无论是萝卜图也好,圆圈也好,小棒也好以及后面小棒的变化,都是需要直观的看和操作,直观的感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第四,数、形、理的结合,体现在小棒到长方形到线段的变化当中,引导学生体会倍的概念不光是在数量中的,面积中,长度中,只要满足几个几的条件,数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倍来形容。要多方面、多表征的揭示本质。

    第五,倍的概念产生是一个合情推理的过程,合情推理是说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种结果。利用小兔子菜地丰收的情景出示三种萝卜图,并在数量对比中引导学生经历从已知到新知的过渡与归纳。

第六,小棒、图形和线段的变化,这是一个科学归纳推理的过程,重点是在解释对象与本质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论是数量、图形、线段等任何两个量,都是可以进行倍的比较的,其实也就是不论是离散量和连续量,倍的本质就是几个几,让学生感知体会变化中的不变,从而培养发散思维,推理总结的能力。

4.jpg

在两位执教老师各自做了课堂反思之后,邢台市桥西区教研员范武英给出了精彩点评。

    范老师强调,推理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途径,是从已知推出未知的过程,所有的道理都应该说清为什么。推理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数学思想,凡是讲究为什么的地方都包含着推理。课堂上,孩子们不能只会说那几句话,更要能说出背后的道理。这就需要老师多追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思考表达。

范老师结合这两堂课中出现的学生生成不在教师预设内的情况,举例说明要从学生的生成入手,才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上课的环节和方式都应围绕学生,围绕核心内容来随即调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庞大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教育机智。

5 (1).jpg

最后,邢台市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张秉金针对推理能力和数学广角问题做了精彩阐释。张老师一再强调,教师要读懂并且深入研究教材,这样才能把握重点,才有可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张老师不仅详解了推理和推理能力,还对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

6.jpg

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想在教师职业这条路上走的更远,只有多学习思考,多实践总结,跟随团队走出去,才能越来越多地感受一次次的顿悟,才能一次次遇见更好的自己!

版权所有©河北师范大学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469号

邮编:050091

冀ICP备18011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