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出,是语文学科进步的一个标志,而“核心素养”则更加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更加注重语文教育“以人为本”的主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但是,一些学校和家长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只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只关心语文成绩的多少,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包括语文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课外阅读积累和人文素养培养等方面容易忽略。这种单一的、片面的认识容易让“语文核心素养”成为一个假、大、空的口号而失去其实际意义。为了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变得更加容易和现实,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我们把《多途径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定为本次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现状;
2、探索利用多途径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三、研究内容
1、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调查研究;
2、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
(1)古诗词积累:除了学习课本和课标要求的古诗词,每周再增添一首新的古诗词,让传统文化真正回归到语文中来。
(2)口语表达:利用每周的队日课选择一个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
(3)规范汉字书写: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的十分钟安排写字,教师要从字的间架结构、握笔运笔等方面给予指导。
(4)课外阅读:制定读书卡,开展“我和家长一起读”活动。
(5)命题改革:从考察学生知识向考察学生能力转变,变死记硬背为活学活用。
四、课题的界定:
“素养”一词的内涵太大,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因而教育需要聚焦在“核心”上。语文核心素养是指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交流。做为小学生而言,我认为提高他们听说读写思的语文能力是奠定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因此我们着重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入手,使得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五、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以此形成能力。
2、布鲁纳的教育理论。布鲁纳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它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奠定研究实施的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的发展方向和优秀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好的借鉴,为创新自己的课题打好基础。
2、调查研究法。对本课题的研究问题和对象,实施问卷法、谈话法等。
3、行动研究法。将探索提升核心素养的方法落实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完善、改进,最终形成可供操作的方法。
七、实施步骤及具体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7年9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9—2017.12)
1、 建立课题组,调查现阶段小学生核心素养现状:分析数
据,完成调查报告。(2017.9--2017.11)
2、广泛搜集资料,了解各地研究最新动态及成果,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培训。(2017.11—2017.12)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8、1—2018、12)
1、各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实施方案,以本班学生为对象展开研究,全面探索操作性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式的各种途径。
(1)利用古诗词积累,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
(2)利用口语交际,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利用每天的十分钟书写,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4)利用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5)利用命题改革,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进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整理和归纳。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1—2019.6)
1、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2019、1—2019.3)
2、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2019.4—2019.6)
七、预期研究成果呈现形式
1、调查报告《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现状》
2、案例集
3、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4、论文《由考核知识向考核能力的命题转变》
5、研究报告《多途径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6、建立小学语文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