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一堂好课的标准
——刘蛟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我通过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下一堂好课的标准进行了新的审视。
新课改形势下,一堂好课需要具备什么特点呢?根据学习及查阅相关资料,得出以下特点:
第一、真正的好课,学生是教师的同僚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获取新知锻炼能力,并在不断进取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所以,评价一堂课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学生是否自主,有没有互动,有没有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教学,有没有优势互补倡导合作学习,有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的角度去设计问题,有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并提供阶梯式套餐……如果仅是老师大显神通,将教材讲得淋漓尽致,而学生只是听众观众,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算好课。
第二、动静结合的课。要让课堂动起来,动包括身动、心动、神动。一堂好课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元的互动性、自行获取知识的实践性,等等。教学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员参与的影响面,二是个体效率的平均值。
第三、注重展示的课堂。对于未成年,好奇和展示是两大天性,而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好办法。课堂因展示而生动精彩。
第四、好课有“自学、展示、反馈”的流程。自学是展示的前提,是提出疑问、归纳整理、接受新知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主体作用的生动体现。展示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了知识与个性、实践与能力、觉悟与品德的和谐发展。
第五、师生相长的课堂。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与自由交流,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一堂好课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教学相长,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还能领略整个过程,而且能得到教师智慧的引领和闪光的启迪。
第六、情感的课堂。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课堂设计的问题要能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就像张爱华老师说的,要和学生在知识上同步,在思维上同振,在情感上共鸣,这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是师生在共同探究、共同学习中分享快乐的一种情感体验。
总结以上新课改形势下,一堂好课具备的特点,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下一堂好课的标准探索》之后,我对政治课堂有了一些认识:
1、课前深入备课,因为背好课是一节好课的前提。
2、课堂要“活”,师生的互动更是必要的。
3、能在教学中突出三维目标,体现审美教育、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4、课堂中对时间的分配要合理。
5、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这课就算是成功一半了。
6、教师的专业素质、技能。教师的设计要有丰富性,创新性,不是只依赖教教材上的东西,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
7、学生的素质.学生的素质关系到一节好课的课前设计。
8、有服务于教学的教学设备,如音乐、多媒体教室、课件。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一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让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自然和谐,水乳交融,存疑民主,海纳百川,纵横千里,收放有度,思维灵动,挑战创新,全情投入,生机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