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葛莉工作室-成果展示详细内容

杨葛莉工作室

欢迎加入杨葛莉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2

访客总量178201

杨葛莉工作室

欢迎加入杨葛莉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2

访客总量178201

首页>成果展示

工作室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以设计学生活动重构语文课堂:以《咏雪》为例

          秦皇岛市教科所  杨葛莉


在课程改革持续深化的今天,很多老师都接受了多轮次、多类型的培训,对先学后教”“学案导学等概念并不陌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也多有理解。然而具体到课堂教学,往往还是凭经验,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以《咏雪》为例,我们观察到的教师教学过程仍是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过程,忽视学生学习经验和困惑,更不是以学生开展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驱动教学。

教师的教学流程主要是:

1.      猜谜语——今天我们学什么?

2.      看课下注释——提取相关信息。

3.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断句、读通、读顺。读五遍

     4.翻译技法——复述故事,翻译课文,出示翻译答案

     5.感知课文——写了什么?逐句分析

     6.品读课文——哪个比喻好?做出好坏评判

      教师的讲解贯穿其中,以个人对教材的理解要求学生接受并记住相关结论。

     7.说说咏雪诗,或讲解分析大家庭。1-2分钟

 这个教学流程,很多老师都熟悉,如果以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衡量它,问题在哪里?首先,我们看不见学情。教学过程是以教师本位设计的,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没有呈现。学生面对这篇文言文会有哪些具体困惑?可能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如果这些都不知道,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基本就失去了意义。其次,我们看不见方法。课堂之上学生的反映是转瞬即逝的,每一个师生问答的背后都蕴藏着教师调整教学进程、介入适当方法的玄机。比如说士大夫,比如说翻译答案,还有那柳絮撒盐之辩,可是教师基本无心关注,一骑绝尘直奔自己设定的结果而去。课堂没有基于学情的调整与指导,只有对已有答案的教学问答,基本就会与深度和精彩无关。第三,我们看不见真实的学习任务。不管是朗读、翻译、分析,都是教师外在于学生学习经验的要求,学生是为了完成而被动去完成。建构主义认为,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才会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如果课堂之上学生总是面对教师的指令,没有基于问题解决的真实学习任务,就无法形成素养,把握学科本质。

 如何改造这样的课堂?基于学情分析,设计基于真实学习任务的学生活动驱动本课的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学习活动:

1.      朗读者——你读我评。

2.      画故事中人物关系图——说人物故事。

     3.芝麻开门——为本文找“门”

这三个学习任务,涵盖了文言文学习的诵读、理解和拓展,既厘清了故事本身,又关联了《世说新语》全书;既精读了一篇,又关照了单元;由局部到整体,由一篇到整本,可以有效落实统编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能力要求,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关目标。将学生推到课堂学习的前台,教师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师生的教与学实现反转。

素养立意的课堂,离我们并不遥远。听过《咏雪》课后,经过课后反思与研讨,有老师把这三个任务运用于自己的课堂,做教学行为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版权所有©河北师范大学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469号

邮编:050091

冀ICP备18011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