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颖工作室-成果展示详细内容

刘丽颖工作室

欢迎加入刘丽颖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11434

刘丽颖工作室

欢迎加入刘丽颖工作室QQ群:962556822

今日访客1

访客总量111434

首页>成果展示

工作室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古诗文立体化教学途径

梁云堂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中小学教研室  承德市  河北省     068450

基金项目:河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自筹经费重点课题“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1404078

                  (本文发表于2017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七期)

内容摘要有的古诗文课堂教学依然高耗低效,古诗文立体化教学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确立古诗文的教学主轴,其次梳理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的阅读经线,第三编织作者同期或不同期作品的阅读纬线,第四拓展同时代或不同时代作者的同类作品或评价性作品的阅读空间。古诗文立体化教学过程落实对话理念,把“文言”教学落到了实处。

关键词:主轴  经线  纬线  空间  立体化

 

时下有些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依然采取课前预习读课文,课上解读古诗文题目,介绍作者和文学常识,在识记生字词后朗读古诗文,然后逐字、逐句、逐段(或节)翻译,再就内容、结构、写法做一简单分析,最后总结性背诵重点段(或节)、篇目。这种教学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忽略了对古诗文的深度解读和个性解读,教学效率普遍偏低。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包办了学习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对古诗文整体的、独立的认知,缺少对句子和词语的揣摩和玩味,缺乏对古诗文“文言”特点的深入思考。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高耗低效,严重影响古诗文的教学质量。

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根据这一总体目标,古诗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古诗文为载体,抓住“文言”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采取立体化古诗文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以古诗文文本学习为主轴,以梳理作者生平经历、思想变化为经线,以阅读作者同期或不同时期的作品为纬线,以拓展同时代或不同时代作者的同类作品或评价性文章为阅读空间,在对话过程中把“文言”教学落到实处。这是改变古诗文教学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确立古诗文教学“主轴”

古诗文学习的载体是古诗和文言文的文本,它的显著特点就在于“文言”。古诗文“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诗歌、散文作品”,它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它也多层面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古诗文学习的落脚点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因此古诗文教学所确立的主轴就是以文言习得为核心的文本解读,即“习得文言,体悟文章,感受文学,传承文化”。

在《马说》一文的教学中,课前预习紧扣“文言习得”安排,如:朗读课文,重点积累文言实词,逐一列出虚词并结合句子理解用法和含义;结合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用现代文讲述“马的故事”。

课堂教学环节围绕“文言习得”布局:一是由韩愈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导入,引出作者,回顾所学韩愈诗歌,引出文题。二是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三是整体感知,试着用现代文讲述“马的故事”,结合故事解读题目,分析“说”的特点,概括《马说》的内容。四是译读,引导学生在第一段找出千里马遭遇的句子,分析原因,明确作者观点,强调“虽”“骈”“枥”,通过“也”字可否删掉的分析,明确作者的“痛惜之情”;在第二段,画出有关千里马特点的句子,理解其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表面原因,强调“食”“石”“其”等词以及“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等句子,通过“也”揣摩作者的“谴责之情”;在第三段,画出食马者对待千里马的句子,从中找到最具有讽刺意味的句子,强调“”、“邪”等词,通过“也”揣摩作者的“辛辣嘲讽”之情。四是品读,理解写作目的及写法。抛出“作者是否只是在谈马”这一问题,结合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明写千里马的遭遇,实际是暗写自己的怀才不遇,表面写食马者的无知、愚蠢,实际是讽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而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五是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重点解读南宋李涂《文章精义》“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通过齐读课文,体会韩愈文章如江上潮水,具有浪推千里的浩荡气势。再引领学生阅读《伯乐相马》,进一步体会“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以上教学环节设计,紧扣“文言”特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精准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重点词语,积累并拓展大量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内容,借助三个“也”字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掌握文章借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通俗直白,寓意深刻的语言特色。学生在文言习得过程中准确解读文本内容,感受了《马说》的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

古诗文教学以古诗和文言文的文本解读为主轴,抓住文言特点,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诗文内容,理清诗文脉络,悟得诗文写法,感受文化的魅力,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二、梳理古诗文教学“经线”

唐朝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教材所选古诗文的作者多为腹有诗书的儒士方家,他们兼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他们的作品聚焦时代,关注社会,关心民生。他们在改造社会、促进文化繁荣的进程中有着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用手中的笔为时代而歌。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应该精准定位古诗和文言文作者所处时代,明确他们生平经历中的思想变化,梳理出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作为古诗文教学的“经线”,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作者,进而深入解读古诗文。

学习《过零丁洋》时,因为学生对文天祥的身世知道的不多,因此需要编制“文天祥生平大事年表”,梳理诗人生平身世的“经线”,勾勒诗歌写作背景。于是学生对诗中“起一经”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对“干戈寥落”的现实有了客观认识,对“风飘絮”的南宋国运和“雨打萍”的宦海沉浮有了清醒的认知,对“惶恐滩”和“零丁洋”的一语双关有了准确的解释,进而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境界有了全方位的解读。

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作品的写作缘由、内容、主题、写法、结构等重难点的理解有困惑的时候,通过梳理作者生平经历以及写作背景这条“经线”,就能站在人生命运的角度和时代的高度全面审视作者及其作品。在读者与作者、作品的对话过程中,“知人论世”落到了实处,阅读中遇到的相关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编织古诗文教学“纬线”

在同一时代或者不同时代,同一作家在同类或不同类作品中,寄寓或喜或悲,或抑或扬的思想情感,这些作品有时能够相互注解。以此编织起古诗文教学的纬线,便于准确解读古诗和文言文的内容与主题,在比较中明晰古诗文的写法。

《小石潭记》一文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也可以借助《江雪》、《捕蛇者说》、《黔之驴》等诗文,在对比中感性认知柳宗元的境遇以及思想变化,把握《小石潭记》情景交融的写法。

借助于古诗文作者同类作品以及不同类作品延伸阅读这一“纬线”,选取全文或片段与古诗文内容、主题对比,探究写法的异同,拓宽了古诗文的阅读广度,增加了古诗文的阅读深度,在积累中强化了学生阅读浅易古诗文的能力。

四、拓展古诗文教学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要达到这一目标,只读初中教材中的古诗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增加课外阅读的内容,进而拓展古诗文教学的阅读空间。具体内容可以是不同作家的同一主题作品,后人对古诗文作者、作品的评价等。这些阅读材料拓展了古诗文阅读的外延,有助于学生从更广的层面接触并传承传统文化。

在《登幽州台歌》一文的教学中,把原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登高》对比,在主题、写法的比较中挖掘原诗辽远、空旷、孤独、寂寞的意境,感悟虚实相生的写法。也可以引用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朝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在诵读指导中感悟阳刚之美。还可以引用金元好问《论诗绝句》:“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引领学生写一段评价陈子昂文学成就的短评,在精神层面与作者进行时空对话。

古诗文的拓展材料为具体、深入、全面解读古诗文搭建了平台,在教学中适时适量拓展阅读的“空间”,在量的不断积累中逐渐实现阅读的质的变化,伴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浅易古诗文的目标就可以顺利完成。

        总之,在古诗文立体化教学实践中,立足于古诗文教学的主轴,从文言的特点出发,在语言的实践中习得语言,整体感知古诗文,就能体会古诗文的精妙与不足,享受文学的熏陶;通过勾勒作者生平这条经线,系统梳理作者思想情感变化,就能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风骨的作者,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编织作者同期或不同时期的系列作品这条纬线,就能客观全面解读古诗文,从不同角度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及其成因;通过拓展他人作品、评价性作品这一阅读空间,就能公正客观地认识古诗文的价值,对古诗文的内容、影响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价。“立体化”古诗文阅读教学落实了对话理念,多角度、多层次解读了作家的作品,改变了以往古诗文教学机械记忆字词句的现状,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在“文言”的天地中畅游,并有意识地把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触角逐渐引向文章、文学、文化等层面,感悟古诗文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版权所有©河北师范大学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469号

邮编:050091

冀ICP备18011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