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风筝”扎出来的技巧
——教师教学技巧在优质课堂中的运用
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田钻二小学 李文娟
优质的课堂,应该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是灵动的课堂。如何做到,注重学生的体验尤为重要。
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我们注意到了,在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省时、省力,整日不知疲倦地为学生“搭桥造船”,想方设法让学生安逸地踩着桥、乘着船,不湿衣角地达到对岸。“这种名为教师主导,实为教师主宰的教学活动,学生是会产生厌倦的情绪的,况且,知识的真正奥秘恐怕也不是‘走’在架于知识之河的‘桥上’,‘坐’在隔着知识之水的‘船里’所能获得的。”我们都知道不下水是学不会游泳的,不摸车也学不会骑车的。“教师教法的改革不能再在怎样‘搭桥造船’的方法上兜圈子,应当如何引导学生‘下河’,进而教会学生‘游泳’上下功夫。学生在知识之河搏击,知难而进,趣味盎然;让学生用气力自己‘游泳’到达知识彼岸”。而体验教学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一天,在教学《纸船和风筝》时,学生们谈论着自己的发现……这时,李双同学说:“我发现‘扎’字是多音字,分别有三个读音zā zhā zhá.”听着孩子说着自己的发现,我想,这个字在读音上是个难点,在以前的教学中,有的孩子在六年级时还不能正确辨析,更何况是二年级的学生呢?跳过去不讲,孩子已经提出来了。我想,如果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再动笔写下来,一定会让孩子记住这个字的多音字,并且学生还能写出一篇作文,学以致用。因此我进行了下面的教学:
师:“扎”在我们这课读什么?
生:(异口同声)“——(zā)”
师:组成的词语是——扎风筝
师:你们知道怎样加扎风筝?用绳等把竹架捆绑起来。(边说边用绳做捆绑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物需要“扎”?
生1:手破了,包扎伤口。
师:板书——包扎
生2:小女孩要扎小辫。
师:板书——扎小辫。扎风筝、扎小辫、包扎伤口都是用绳子、带子等捆绑固定物体。来,我们做一做这些动作,边做边说话。
师:现在请同学们瞪大眼睛看(边说边拿起讲桌上的一只笔,一张纸,并用笔把纸刺破)——李老师正在用笔把纸zhā扎破。
师:你发现“扎破”与“包扎”有什么不同?
生:“扎破”是用尖的东西刺入到其它物体中。而“包扎” 是用绳子、带子等捆绑固定物体。
师:再想一想,你生病去医院会发生什么事?——扎针
师:(我走下讲台,抱住了离我最近的李帅豪,他在我的怀里扭来扭去)他在我的怀里做什么?——挣扎
师:见过蜘蛛捕虫吗?
生:我见过蚊子在蜘蛛网上翅膀乱动,腿乱蹬,我想那就是挣扎吧!
师:(出示:小女孩,扎(zā)小辫;生病了,去扎(zhā)针;被捉了,要挣扎(zhá)。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读着。)
师:同学们喜欢吗这样的方式吗?我们把刚才的事写下来吧!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叙述,学会运用。)
这种体验教学的作用是:
一、 体验,让知识贴近、融入学生的生活。
“体验是主体全身心地投入所认识的事物,体验者把被认识的事物当作一个‘你’,认识的过程成为‘你’和‘我’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主客统一的境界,此时,无客体也无所谓主体。在体验关系中,认识者把认识的对象赋予了生命的内涵,从而使体验的关系成为生活的关系。”在课堂上,老师边说边拿起讲桌上的一只笔,一张纸,并用笔把纸刺破——扎破。老师走下讲台,抱住了离着最近的学生,学生在老师的怀里扭来扭去——挣扎。这些生活场景的创设,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和理解知识的含义,体会生活的意蕴,使知识贴近、融入学生的生活。
二、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体验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注。作为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运用体验教学,使学生心理、生理规律得到合理的释放与成长,使学生沉睡的潜力苏醒过来。“事实上,由于学习本身就是个体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统一的受约过程,学习者在实践中必然存在着学习与娱乐之间、学科学习之间、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之间等诸方面在时间上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往往由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极大可塑性,而难以由自己自觉地处理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实安排好教学计划、教学时间和课程交叉,固定每堂课中每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限,依据左右大脑的功能差异和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活动特点,调节好学生身心活动的节奏,使学习过程紧张有序,主动活泼,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如,让学生一边做扎风筝、扎小辫、包扎伤口的动作,一边进行说话练习。学生们做着,说着,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反复说练中,加深了对“扎”的字音的记忆及“用绳子、带子等捆绑固定物体”这个字义的理解。
三、体验,使学生的语言及书面表达得到了升华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从实用的角度为语言下的定义。因此,小学所设语文课多是从语言的实用价值方面考虑的。语言在听话、阅读,说话、写作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在听、读时表现的是理解功能;在说、写时表现出的是遣词造句的功能。人在受到语言的刺激时,就会在头脑中产生表象的兴起,想象的驰骋,情感的反响和共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在语言的启示和推动下,对被激活的表象经过加工、调整后,再造出新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抽象概括的理解过程。人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时需要反复斟酌、推敲,但更多的时候是想说(写)什么就自然而然地说(写)出来了,而不是靠临时现想有关的语言知识或事先想好每句话的结构、语法成分以及用哪些修辞手法来说(写)的。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尤为重要。在本案中,我让学生描述“蜘蛛捕虫”的事,既是听,又是说的训练。特别是在讲完“扎”字的三个读音后,让孩子把课堂上发生的事写出来,写完后再学生读自己的文章。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认识,重新组织,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作文。
这种自然而然的流露,是他平时对语言的感受、理解、积累的结果。在这种自然而然的流露中,哪些词语使用得不够恰当,哪一处不够顺当流畅,哪些地方表述得不够尽情尽意,都会自然而然地加以调整和修改,这些都不能不归功于语感的遣词造句的功能。
为了使学生准确地遣词造句,理解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我在课堂上常引导孩子结合这些事例,如何运用一点最基本的语法常识和修辞常识。学生在一次的亲身体验中,使自己的语言及书面表达得到了升华。
附学生练笔作文:
有趣的语文课
河北任丘钻二小学二年一班 赵宇彤
今天,李老师给我们讲了扎的读音,第一个是zā,我听到了这个拼音,就想到了20课纸船和风筝的“扎风筝”这词语,还有包扎。李老师一边在自己用手转圈,一边让同学读这个词。第二个是zhā,老师讲到这拼音就紧张地说:“我们生病了,就要去医院扎针,”说到这里,老师就拿了一支红笔 ,它的笔头尖尖的很像针头,老师又拿了一张纸,把笔的头扎进纸上,这就是扎破。第三个是zhá,老师说:“zhá能组什么词呢?”同学们回答说:“能组挣扎。”老师又马上把李帅豪抱在怀里。李帅豪在老师的怀里使劲地挣扎。
我们要是多上几节这样的语文课该多好啊!
“三胞胎”
河北任丘钻二小学二年一班——王梓轩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二十课,里面有个多音字“扎”,印象很深刻。
“扎”就像一个三胞胎,老大是“zā”,老二是“zhā”,老三是“zhá”。同学们,下次你们见到“扎”时,可不要把他们弄错哦!让我来告诉你们他们的区别吧!
老大“zā”,是捆绑的意思。他的好朋友有“包扎”.“结扎”“捆扎”“扎彩”“扎绳”。老二“zhā”,是刺的意思。他的朋友有“扎针”,“扎手”,“扎破”。老三“zhá”,是挣扎的意思,他的好朋友有“挣扎”。
同学们,你们记住了吗?你们可不要把这个三胞胎弄错了哦!
一节有趣的语文课
河北任丘钻二小学二年一班—— 郑璐
今天,第一节是我最喜欢的语文课,上课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扎”有三个读音,还给我们组了词做了动作。
第一个读音是zā,老师做了一个动作让我们猜那是什么词。我们一起说:“是扎风筝”。老师高兴地说:“你们太棒了!”第二个读音是zhā,老师说:“你们看这是什么?”只见老师伸着一只手指,向李帅豪的屁股扎去,李帅豪喊了一声:“啊!”同学们看见了哈哈大笑。第三个读音是zhá,老师向李帅豪走去,抱着李帅豪,李帅豪在老师的怀抱里挣扎。
你看,这一节语文课多有趣呀!
①瞿保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04
②冯建军.教育与生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3
③颜泽贤,张铁明.教育系统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3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