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分析 | ||
冯骥才的《珍珠鸟》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和深刻哲理的状物散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语言清新、明快,像一潭清泉,与文章的意境融为一体,学生爱读能读,而文中所包含的能影响学生一辈子的深刻哲理,学生却不一定能真正读懂,因此,我把“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作者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作为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生活,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从而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单元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的目标”。 | ||
学生情况分析 | ||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因此根据略读课文主题意义,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以导为主。师生共同探究“作者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指导学生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读议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珍珠鸟》这课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对于理解“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这一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们能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来感悟爱是创造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键。 | ||
教学目标设计 | ||
按照课程目标“三维目标”,我对本课的教学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由“怕人”到“信赖人”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继续练习用浏览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转换成鸟的角色朗读,读中感悟、体会“我”如何得到鸟的信赖的,学会积累与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唤醒学生内心的爱的情感,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思考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领悟人和动物完全能和谐共处,培养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 ||
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 | ||
教学阶段 |
教师与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猜一猜,引入课题
|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玩一个读读猜猜的游戏,读好了,猜对了,我就让你见到它。 屏幕出示: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2.学生自由读句子。说出鸟的名字后请学生板书课题。 3.指导读好句子。 师:你喜欢珍珠鸟吗?你读读,我听听你喜欢的感觉。——珍珠鸟被你们感动了,瞧它唱着歌来喽!(出示珍珠鸟的图片及声音)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把游戏与文本进行衔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加以了解呢?在教学的开始,我用游戏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出示课文中描写小珍珠鸟的句子,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会很快猜出是“珍珠鸟”,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再通过读句子来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以达到引出下一环节教学内容的目的。 其中,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板书课题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流畅地书写汉字,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达到课标所要求的对汉字书写任务的要求。 |
测一测,感知文本
| 1.分组指名检测。 师:这段话是作者用语言为小珍珠鸟拍的一张照片,让我们看到了可爱至极的小珍珠鸟。珍珠鸟有问题要考你们,请每个组的智慧星听题! 测试题: l 这段话从( )、( )两个方面来写珍珠鸟的( )、( )、( )、( )、( )的特点。 l 这段话采用( ) 的手法,把( )比作( )。 l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 l 这篇文章是散文还是说明文?( ) l 文中形容草木生长旺盛,充满生命活力。( ) l 迅速流出。文中指作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感受从笔端一下流淌出来。( ) l 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 ) 2.切入重点(出示:第十三自然段。) 师:“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是作者从内心发出的感慨。这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3.指名朗读。 师:读了这段,你想说点什么? 4.欣赏画面 师:请看这感人的画面,我们为它起个名字吧!(随机板书:幸福、温馨等词)——信赖 师:多么幸福,多么温馨的画面呀!(教师引读)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朋友的感觉,亲人的感觉,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我们为之欣喜,为之感动,我们情不自禁的感慨,信赖—— | 凡事预则立。通过课前检测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确定本课的授课内容,做到学生会的不讲,把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难以掌握的地方。 7道检测题,涉及词语的理解,珍珠鸟外形特点及作者的描写方法,文章的作者,这是学生预习中要求掌握的,如果发现学生掌握不好,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
学生在知道“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文章的中心句后,引导学生运用浏览的读书方法,从“这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入手让学生学会抓住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并通过朗读指导感受人与鸟亲近和谐的画面。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欣赏珍珠在作者的肩上熟睡的画面,感受画面的温馨的同时,让学生为这感人的画面起个名字。此时,在画面与文本的感染下,学生会发出不同的感慨,如:幸福、温馨、温暖、关爱、信赖等。在学生情感涌动时,教师采用反复引读法,去感受作者此时的心情“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就水到渠成了。 |
读一读,悟情明理 | 1.质疑:我们知道它本身是一种怕人的鸟呀,“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潜心读书,边读边勾画重点的词句,然后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2.读文: 出示问题:“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 学习方法: (1)独立学习:默读,采用“勾画重点词句;在旁边写自己的感受;变换角色,把自己当成珍珠鸟读一读,感受珍珠鸟是怎样逐渐信赖“我”的……” (2)小组讨论交流。 3.交流:(常规要求:大声发言是对自己的展示,用心聆听是对别人的尊重。) n “我”在窗前的吊兰下给大鸟安了个丛林一样的家。 n “我”不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得到大鸟的信赖) n 我不管它。 n 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n 通过换角色,体会情感:改写8—12自然段。(得到小鸟的信赖) 4. 变换角色,指导朗读 1)师:全文都是以作家冯骥才为第一人称写的,假如以小珍珠鸟为第一人称写,怎样写呢?比如,第8自然段的“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改为“起先,我只在笼子四周活动”,请大家改写9—12自然段。(学生自由练习后小组交流) 2)指名读8自然段,学生一边读,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如学生读后问“你为什么这样?”(抓住神态读出神气十足;抓住动作,读出开心、淘气,你画出这些动词了吗?再指名读,这就是作者的传神之笔哟。——冯骥才) 师:读得好,理由也说得充分。请问,小珍珠鸟,你还会做些什么?请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3)小珍珠鸟请继续说,你是怎样逐渐信赖我的?继续读9—12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你这样做不怕主人伤害你吗? 你啄着作家的笔尖,心里会怎么想呢?作家用手抚摸你的绒毛,你有怎样的感受?(很舒服,我才不怕呢!我做了那么多淘气的动作,他一点儿也不生气。我知道他一定是喜欢上我了,我也喜欢上了他,而我啄他的手指是表示我的友好。)小家伙,天色入暮你为什么不回家呀?父母再三的呼唤你没听见吗? 4)(师出示转换角色后的8-12自然段)齐读。 师引:让我们再做一次小珍珠鸟,一起经历逐渐信赖“我”的过程吧。 师:是啊,正是作者的信赖,这小家伙如此胆大,敢喝我的水,敢啄我的笔和手!终于有一天,这动人的一幕出现了——齐读十三自然段 师: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 这一环节,教师采用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勾画重点的词句,然后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这样做既是引导学生会思考,会读书,会体验,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 书的习惯。
这里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并对问题进行补充完善,发言的同学进行整理,在集体交流时能够做到最佳。
在展示交流环节,教师要提示学生汇报时的常规要求:大声发言是对自己的展示,用心聆听是对别人的尊重。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倾听中学会筛选,别人汇报过的知识点可以补充,但不能重复,使学生在交流中表现得更加自信。
课文描写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语言清新、明快,把作者对鸟真诚、细腻的爱像一潭清泉一样缓缓流淌出来,学生爱读能读,这时,我采用变换角色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采用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说说珍珠鸟为什么会这样做?引导学生读懂文中所包含的能影响学生一辈子的深刻哲理。至此,会很好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作者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
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来描写小珍珠鸟,你还会做些什么?一是让学生想象,二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充分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作为珍珠鸟,去朗读,去回答老师的一次次质疑,感受到是作者对它的关爱,才产生了这一美好的境界,才真正地感悟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
谈一谈,情感升华 | 1.感悟信赖: 师:其实,信赖,就是给它…… 2.拓展练笔: 其实美好的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鸟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想想生活中那些信赖创造的美好,用“信赖,……”的句式,写写你的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一点启示。(学生练笔,指名分享) 3.升华主题: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就是《珍珠鸟》给予我们的启示。让我们把信赖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用真情去爱每个人,每只动物,每颗植物吧!
| 学生明白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但是学生却不一定能真正读懂,因此,我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用“信赖,……”的句式,写写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一点启示。我想学生能把生活中的感悟写出来,如“信赖,如太阳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信赖,如鲜花让我们悦目;信赖,是一座彩虹桥,让我们心灵相通……”这也说明学生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
|
写一写,真情表达
| 作业:课下,请同学们像冯骥才那样,写一写自己与小动物、植物或人的故事吧,从中明白信赖能使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信赖往往创造出和谐的世界。
| 写作,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认识、情感等精神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语言和精神共同构建、生成、发展的过程。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为此,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与小动物、植物或人的故事吧,从中明白信赖能使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 学生有感而发,写出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一只只小动物,甚至一株株植物都在他们的关心与照顾下,与他们真诚沟通与交流,产生了让人感动的信赖。学生的文章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
板书设计 | ||
信 喜爱 不管它 赖
“我”
美好的境界 | ||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 ||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始终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中学生能抓住小珍珠鸟的动作词,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来描写小珍珠鸟还会做些什么?学生这样说“珍珠鸟一会儿蹦到一本书上,啄着这些字,好像要把它们拉出来玩;一会儿从花瓶里叼了一朵鲜花插进笼子里,好来装扮它的小屋;一会儿飞到我的头上,用爪子帮我梳理头发。”“小珍珠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一会儿落在桌边,为“我”唱歌,为我减轻劳累和压力,让我轻松自在;一会儿落在窗户上看美好的风景,看看有没有它的小伙伴;一会儿又在我的周围飞来飞去,估计是让我来玩捉谜藏吧!随它去!”……从孩子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体会出鸟儿的可爱、淘气,与主人之间渐渐的亲近了。这一训练,学生学习了作者的描写方法,体会到了鸟儿的可爱、淘气,充分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培养了的想象能力。 2、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有问题意识,敢于、善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如学生变成小珍珠鸟后,充分地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说出自己与作者越来越亲近的原因,读出小珍珠鸟可爱与淘气。课堂上的活跃气氛让人心动,我想这就是灵动的课堂吧。 3、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与小动物、植物或人的故事,从中明白信赖能使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 学生有感而发,写出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一只只小动物,甚至一株株植物都在他们的关心与照顾下,与他们真诚沟通与交流,产生了让人感动的信赖。学生的文章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我想有语文就要给孩子实践的机会,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相应的发展。 | ||
教学反思 | ||
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珍珠鸟与作者情感变化这一主线,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对话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其思维在互动中交流,情感在感悟中升华。 (一)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明白写法,体验角色情感。 教学一开始首先创设情境,抛出 “课文中描写小珍珠鸟的句子”让学生去猜,看到学生幸福地猜出“珍珠鸟”,再去引导学生明白珍珠鸟的可爱是作者抓住了它颜色与形状,通过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表现出来的,此时学生能从文本入手,明白写法。其次是让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感受鸟儿对作者的试探,感受鸟儿的自由自在,学生仿佛自己就成了珍珠鸟。这时学生抓住小珍珠鸟的动作,这样说“珍珠鸟一会儿蹦到一本书上,啄着这些字,好像要把它们拉出来玩;一会儿从花瓶里叼了一朵鲜花插进笼子里,好来装扮它的小屋;一会儿飞到我的头上,用爪子帮我梳理头发。”“小珍珠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一会儿落在桌边,为“我”唱歌,为我减轻劳累和压力,让我轻松自在;一会儿落在窗户上看美好的风景,看看有没有它的小伙伴;一会儿又在我的周围飞来飞去,估计是让我来玩捉谜藏吧!随它去!”“小珍珠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一会儿落在桌边,为“我”唱歌,为我减轻劳累和压力,让我轻松自在;一会儿落在窗户上看美好的风景,看看有没有它的小伙伴;一会儿又在我的周围飞来飞去,估计是让我来玩捉谜藏吧!随它去!”……从孩子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体会出鸟儿的可爱、淘气,与主人之间渐渐的亲近了。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学生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有了更深的感悟这一训练,学生学习了作者的描写方法,体会到了鸟儿的可爱、淘气,充分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培养了的想象能力。 (二)师生、生生对话,明确学法,获得独特感受。 课堂中,师生、生生以“探索珍珠鸟与作者情感变化”为重点,展开了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教学理念。课上一同学汇报“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而创造了这美好的境界”的感受时出现重复——再次感悟珍珠鸟描写时运用的比喻写法。当时,我说对她的发言有看法,学生们也纷纷发表见解,说这是写珍珠鸟的可爱而不是喜爱,而我说她这想法一点没错,如果不是因为对它的喜爱又怎么能写出它的可爱呢?我对她的发言有看法,是因为这一知识点,前面我们都已经会了,就不应该进行汇报。其他学生也都表示赞同。这里,我想是在教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方法。因为孩子们需要教师这样的引导,虽然不能完全改变,但我要让孩子们有这样的学习意识,明确课堂上我们要认真倾听,更要进行筛选,加以思考,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以读为本,以境助读,读中悟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把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与悠扬的音乐融为一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作为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我不断变化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转换角色读,再加上音乐与画面的效果,将每一个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以感情朗读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特别是在教学第8-12自然段时,学生们变成了一只小珍珠鸟,读着,体会着它与作者产生信赖的原因,感受着他们之间情意。他们的朗读仿佛让我看到了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珍珠鸟,也诠释了“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 但这堂课后,我总是在想:如何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是我追求的目标。但这节课没有我期待的那种热烈的场面——争先恐后,有力反驳,精彩陈述……原因出在“时间哪儿去了?”设计教学时,只想着要给学生自学的时间,怕其他老师说,你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让学生去讨论,却没有考虑学生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何况我班孩子已经有快速浏览抓重点的能力,而这些我都因为前面的原因而不顾,使本应该让学生交流探究的时间给挤掉了。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考虑学情,而不是别人会说什么。无有意义的教学环节完全可以删去,要放开手脚,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