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课程 聚焦生命
——新华区课程引领区域推进的思考与探索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教育者应有的追求。如何增加人民的获得感,解决辖区内人民对于享受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是摆在教育者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区历经十年的涵养与耕耘,以共享幸福教育为理念,在区域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核心素养真实落地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区域携同发展之路。
一、着眼于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要想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那么必须要进行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使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无缝对接。于是我们从区域顶层设计,要求各学校基于三点构建课程:一是国家意志及期望,这是学生关键能力的根源;二是地域文化传承,学生的培养与成长应从独特的深厚的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这是学生关键能力成长的土壤;三是学校追求,学校要紧扣国家育人目标,结合本校实际,让国家目标与学校追求握手,学生才不会水土不服,才会得到最好的成长,这是关键能力成长的环境与条件。在此过程中我们逐步构建起新华区1+X+Y+Z课程体系:
1——国家课程,即基础课程。
X——区本课程,是基于解决课程建设中的具体问题,针对本区实际,填充国家课程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空隙。比如,《故事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发的初衷是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通俗、儿童化的形式表达出了让孩子们易于接受;《画笔下的数学王国》是想让孩子们在形象有趣的故事中发现逻辑之美、思辨之美、艺术之美;《魅力家乡----沧州》涵养的是爱祖国要从爱家乡开始的情感等。目前,我区还有《身边的科学》《信息技术使用手册》《阅读悦美》《自然拼读》《国旗下的课程》《吟诵》等共9门区域课程,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名师工作室成员。
Y——校本课程,基于核心素养在学校的扎实落地。课程建设主体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在学校课程的整体框架中,国家和区域与本校开发的课程呈现全景式联构、一体式统融、套餐式链接,必修类课程与选修类课程互补协同,凸显了整体思维、集约观念、效益取向,同时,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对接。从而使“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发展时空”、“让学生拥有更有力的成长资源”成为可能。
Z——师本课程
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份卓尔不群的潜在课程资源,我们倡导每个教师都是一门课程的研发中心,每一个教师都要有自己的课程,是我们的愿景。
Z’——生本课程
课程建设主体是有特长优势的学生。生本课程,是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彰显个性、放飞梦想的最好舞台。
从区域到学校,从校长、教师到学生,都立足本位,凝心聚力地“主动作为”,为培养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终极目标而努力着。
二、着力于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典型培育
一个优秀的校长能铸就卓越的学校课程,卓越的学校课程能造就一所优质的学校。我们要求校长必须思考:用什么样的课程引领学校保持发展的势能、用什么样的课程引发教师创造的功能、用什么样的课程点燃儿童发展的潜能?把课程蓝图变为现实,挑战的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在区域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面对校长办学理念、专业素养、个人特点的参差不齐。我们认识到必须要让校长们在课改理念、课程建设等方面持续提升,必须要让他们对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有时不我待的使命感。
(一)凝聚共识,粮草先行
这个“粮草”就是思想认识。大家要形成共识力,因为共识力就是生产力,共识力就是课改力。
从2014年至今,我们坚持以“校长读书交流会”的形式,带领校长们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读书交流会”每月一次,区域内每所学校轮流主持,到哪所学校哪位校长就是主讲。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到校长们自由选择书目进行共享,再到如今共读杜威的《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极大地促进了校长们理论素养的提高。校长们意识到,课程建设已经从曾经的选择题变为此时的必答题。
(二)他山之玉,琢我之石
推进过程中我们既注重术的培训,又注重道的培育。为了让校长们在生命境界、教育情怀、教育使命等方面开阔眼界,看到更多的卓越样本,唤醒内心的教育梦想,我们带领校长们南下北上,考察学习课程教学改革先进学校的实践经验。
同时,我们还聘请了两位教育顾问:一位是全国十佳校长、深圳市宝安区红树林小学校长李唯,她是新华区的老朋友,曾先后多次踏上新华区这方教育热土,与我区的校长近距离交流办学思想;另一位是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指导帮助,让我们受益良多。“燕赵教育家成长研究沧州新华区基地”也于2017年12月25日揭牌成立,领导关怀,媒体瞩目,名师援手,助力我区“荟萃最好的资源,引领最快的成长”。
(三)聚力捻针,踔厉奋发
学习与实践和反思联系起来,我们走在一条周而复始却又日新月异的课程建设之路上。我区每年的教学评估工作都针对课程建设召开专题总结会,对每年教学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像捻针尖一样,找准、摸透、用力。自2011年以来,教学评估工作一年一台阶,一年一提升,极大地拉动了课程建设的质量提升。
2011年教学评估总结会,由教研室总结各校不足、帮助制定改进措施。一年后我们发现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发掘,于是2012年、2013年的教学评估交流会中,接受评估的中、小学校长走到了台上,将本校评估中的亮点工作以及评估后的整改措施与大家进行汇报交流。当交流不足以解决问题时,我们走出了会场、走进了现场,2014年教学评估现场会,以路华小学为主会场大家现场观摩学校日常的教学及教研情况,其他学校则通过展牌、特色资料展示其学校工作。2015年以建兴小学为主会场观摩研讨,组织各校教学副校长“学校特色工作交流”论坛。2016年我们与时俱进,以车站小学为主会场,网络连线分会场,实现实时研讨交流,使更多的老师也参与其中。2017年教学评估现场会暨新华好老师展示周以石化小学为现场,以三位好老师为首的石化教师团队进行了课例、微报告、家校共育等展示,学校管理层论坛也增加到三个: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与提升”论坛、德育副校长“让德育充满活力”论坛、教学副校长“教学管理微创新”论坛。今年我们将其与“沧州市区域推进课程引领现场会”融合,全区设有9个分会场,更多兄弟县区的教育者也加入了我们的研究共同体,集众思广众益。
这项工作我们坚持了8年。8年来的学习、实践、反思、磨炼,使得我区各校校长课程建设领导力不断提升,同时也具有了向着幸福教育进发的格局和追求。
三、致力于一线教师课程意识的增强觉知
课程真正落地关键要靠一线教师。教师由教材的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这不仅仅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掌握教育教学的核心技术,增强课程改革意识,更要有对三级课程的理解力、执行力,还要根据学生成长需要,结合核心素养,开发独具特色的师本课程、主题课程和综合课程,这需要由外部驱动变为个人自觉。为此我们:
(一)“名师工作室”搭建平台
2008年,我区发出了“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的每一名教师都有所发展的同时,推出一批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名师、骨干教师,来引领、促进我区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号召,并制订了名师工程的实施方案。2009年—2011年外聘专家长期来区带徒讲学成立语、数、英名师工作室。为区域内自己的名师成长搭建平台,给有需要的学校解决实际问题。2012年—2013年区域内实行定主题点名师活动。2014年—2015年增加了心理、品德、家庭教育等学科名师工作室。2016年—2017形成了省市区不同层及的个人名师工作室。因需而生,应势发展。
(二)三层六位模式逐级培训
教材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我区借助区域优质资源的共享,促进整个区域教师素养的提高。教材培训的构架方式采取“三层六位模式”。教研员是第一层,负责学科总体设计,不断创新、区域推进。第二层是兼职教研员和学科带头人,他们是教研员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在教材培训中起到了指导、引领、示范作用。第三层级有学校教研团队、全体教师和区域片组成,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实践和反馈。
(三)“新华好老师”担当责任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四有”好老师的要求,2016年我们开启了首届“新华好老师”的评选。入选的好老师分别都要进行为期一周的课程教学展示。首先要展示所任学科的常态优质课,还要进行带有个人积淀、鲜活风格的学生喜欢的“师本”课程展示,使大家看到好老师对教材深度解读后的灵动与高站位后的从容。另外还要有自己课程建设的经验,通过主题讲座跟全区老师分享,也为更多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路径和努力的方向。好老师还要有品牌活动课程,要让这些课程,沾染上个体生命的气息,才会更具生命力。当然好老师还要善于引导家长进行家校共育,要跟大家分享一节特色家长会。
四、课题带动,校校参与
在推进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困惑与问题,我们摆正心态、找准关键,深钻细研,将问题转化为了课题。我区有六项省级以上课题研究: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策略的研究》使得区域及学校文化及课程日趋完善;河北省规划办十二五课题《创新使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研究》研发出《信息技术使用手册》;《有效整合科技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策略研究》诞生了《身边的科学》;河北省规划办“十三五”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绘本应用的策略研究》成果《画笔下的数学王国》已经有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们现在承担的教育部十三五规划课题《国旗下讲话课程整合与变革研究》成果《国旗下课程》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河北省规划办“十三五”课题《小学语文与多学科融合的实践研究》的成果《课程无边界 教育恰自来》现已结集。以研究的心态做教育,我们收获了累累硕果。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个区域的教育水平也影响着这一方人民的幸福指数。让我们聚力课程,聚焦生命,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家长因幸福教育而幸福,让社会因教育幸福而和谐。